相关栏目

展开全部

收起全部

关于石钟山记鉴赏的作文

精品作文 时间:2023-07-14 21:03:08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稿

《关于石钟山记鉴赏的作文》【第一篇】

  本文一开始就提出人们对郦道元的说法的怀疑,以及自己对李渤的说法的怀疑。作者对古代两位名人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说法并不轻信。

  刚好他有了一个实地观察的机会,他先问当地寺僧,寺僧的说法和演示跟李渤一样。苏轼仍不轻信,决心莫夜乘小舟实地考察。石钟山在鄱阳湖入长江的湖口的临江一面,地处偏僻,文中说余方心动欲还,舟人大恐。再加上风险浪恶,又是盛夏涨水季节,一叶扁舟夜航确是很危险的,所以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而苏轼为了弄清石钟山得名的真相,不避艰险,亲身探访,是难能可贵的。虽然由于种种原因,他考察得出的结论,不完全正确,但这种精神是值得肯定的。

  第三段提出结论,也就是本文的中心: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这话无疑是正确的。

  虽然后人有了新的看法,认为石钟山是因山形像覆钟而得名的,今人经考察又认为石钟山是因形和声两方面而得名的。苏轼的说法不完全正确。但并不能因此否定苏轼的努力。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认识,本来就有一个过程,而且后人对苏轼说法的怀疑、察疑、释疑,正是和苏轼的不迷信古人,不轻信旧说,不主观臆断,而自愿亲身实地观察的精神一致的。二。石钟山简介和历代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三种说法石钟山位于鄱阳湖入长江之处,属江西湖口。由中石炭系的石灰岩构成。有上下两座山,南边一座滨临鄱阳湖的叫上钟山,面积约0.34平方公里,北边一座滨临长江的叫下钟山,面积约0。2平方公里。两山海拔都只有70米上下,相对高度50~55米。两山相距不到一公里。石钟山虽然并不高大,但因位于鄱阳湖入长江处,交通方便,而且波光山色,风景幽美,所以历来成为旅游胜地。

  石钟山得名的由来,古人有三说。

  1、风水声如钟。由于山体是石灰岩构成,在各种水的冲刷溶蚀下,山的下部临水处的表面形成许多缝隙洞穴,当水位处在一定高度,又有适当的风力和相应的风向时,缝隙洞穴就会与风水相吞吐,发出敲钟一样的声音。北魏郦道元和北宋苏轼就是持这种因风水声而得名的说法。但这种声音需要水位、风力、风向诸条件都合适才会发生,不是随时随地都能听到的。

  2、石声如钟。山石,特别是溶洞地区的石钟乳、石笋、石柱等,用槌敲打,是会发音的。所谓南声函胡是没有形成岩溶洞穴的岩石发出的声音,北音清越是洞穴发音的岩石,或碳酸盐再沉淀时形成的形态奇特的岩石敲击时发出的声音。唐代李渤就持这种因石声得名的说法,近人也有支持这种说法的。

  3、山形如钟。石钟山下部山体,由于地下水和江湖水的冲刷溶蚀,形成溶洞。《石钟山志》记载:上钟崖与下钟崖,其下皆有洞,可容数百人,深不可穷,形如覆钟。明、清时就有人持这种以形得名的说法了。不过江湖水位的季节变化和年变化比较大,高低相差达十几米,只有水位非常低时,人们才能进入洞内,从内部领略覆钟的形象。

《关于石州慢的作文》【第二篇】

  寒水依痕,春意渐回,沙际烟阔。

  溪梅晴照生香,冷蕊数枝争发。

  天涯旧恨,试看几许消魂,长亭门外山重叠。

  不尽眼中青,是愁来时节。

  情切。画楼深闭,想见东风,暗销肌雪。

  辜负枕前云雨,尊前花月。

  心期切处,更有多少凄凉,殷勤留与归时说。

  到得却相逢,恰经年离别。

  --------------------------

  张元斡(1091—1161后),字仲宗,长乐(今属福建)人,自号芦川居士、真隐山人。早年词风婉媚,南渡后,多写时事,感怀国事,词风豪放,对后来张孝祥、陆游、辛弃疾等人的创作很影响。有《芦川词》、《芦川归来集》。

《关于石州引的作文》【第三篇】

  薄雨初寒,斜照弄晴,春意空阔。

  长亭柳色才黄,远客一枝先折。

  烟横水际,映带几点归鸦,东风销尽龙沙雪。

  还记出关来,恰而今时节。

  将发。画楼芳酒,红泪清歌,顿成轻别。

  回首经年,杳杳音尘多绝。

  欲知方寸,共有几许清愁,芭蕉不展丁香结。

  枉望断天涯,两厌厌风月。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xiaorob.com/zuowen/jingpin/75790.html 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关于石钟山记鉴赏的作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