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望远镜进行天文摄影的基本方法有两种直接焦点法(简称直焦法)和放大摄影法(简称放大法),这时候的望远镜最好安装在具有电动跟踪功能的赤道仪和稳重的三脚架上。
1)、放大摄影法比较简单,直接用相机对着目镜里的像拍照即可。由于太阳像较亮,因此这种方法用于拍摄太阳是完全可行的。我们只需要先目视将太阳的像清晰,然后手持数码相机,将镜头贴住目镜,此时数码相机本身的光学变焦要放在最广角端。注意微调镜头的角度和方向,以确保镜头和目镜同轴(左手可以同时捏住相机镜头和目镜以帮助它们同轴,如图1所示),这时你会看到数码相机的液晶屏中央出现一个圆形的亮斑,这是目镜的视场,周围黑暗的部分是光学系统的暗角。然后我们用光学变焦将焦距略微拉长,让视场扩大,减少暗角。当日面均匀的出现在液晶屏上之时,半按快门,相机一般会自动对焦(有时需要把对焦模式设置成微距模式才能实现自动对焦)。如果因为日面缺乏特征,或者有风导致成像抖动等,有可能导致对焦失败。这时,我们就只能使用相机的手动对焦功能(如果你的相机不具备此功能就没有办法了)。至于其他的拍摄参数,白平衡建议设置成日光,曝光参数可以尝试用相机的自动档(一定要关闭闪光灯),如果不满足要求,再用M档手动设置。如果望远镜没有电动跟踪装置,那么曝光时间必须短才能保证太阳在照片上不拖线(比如短于1/250秒)。但太阳的总亮度又是有限的,因此这时就只能使用较低的放大率(但放大率太低会损失很多细节),或者设置较高的ISO(即感光度,但感光度越高画面噪点越多),如何在这些参数中寻求一个平衡要根据当时的太阳亮度、你手里的器材情况和你对画面的要求来灵活掌握。另外现在还有一种通用摄影平台可以帮助你更好的进行这样的拍摄,详情请见《天文爱好者》杂志2007年10月号的观测攻略。2)、直焦法相对来说麻烦一些。要用这种方法必须使用数码单反相机,这种相机的镜头可以拆卸,将其拆掉后,再把望远镜的目镜拿掉,然后将数码单反的机身和望远镜的主镜通过转接环接到一起,这就相当于用望远镜直接当相机的镜头。这种方法的好处是经过的光学系统最少最简单,因此能保证质量最好的成像虽然这样得到的图像不如放大法的大。直焦法最关键的装置就是连接相机和望远镜的接环。这种接环在天文器材专营店可以买到,不过要注意相机的品牌,不同品牌的数码单反其接口型号是不一样的;也要注意望远镜目镜端口多大,一般而言目前常见的目镜端接口的大小是1.25英寸,也有一些好点的望远镜使用2英寸的大接口,而比较老型号的小望远镜其接口可能是1英寸的小接口。
当将相机连接到望远镜后面后,要做的就是把相机的取景器当作目镜,找到太阳并用望远镜的调焦装置将其调节清晰,然后将相机的曝光模式拨到M档,手动设置感光度和快门的数值。由于太阳很亮,因此感光度一般设置到最低都可以,快门速度则可以通过实拍-回放找出最合适的数值。如果有条件,最好使用快门线或者遥控器进行拍摄,因为手按快门可能会引起震动造成画面模糊。
有一棵大树,枝繁叶茂,浓荫匝地,是飞禽、走兽们喜爱的休息场所。飞禽、走兽们着自己去各地旅行的经历。大树也想去旅行,于是请飞禽、走兽们帮忙。飞禽说,你没有翅膀,于是拒绝了。大树想请走兽帮忙。走兽说,你没有腿,也拒绝了。于是,大树决定自己想办法。它结出甜美的果实,果实里包含着种子。果实被走兽们吃了后,大树的种子传播到了世界各地。
对于这个题目,网友是这样吐槽的:
[email protected]: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可惜没有脚,哪都去不了。
脑洞先生:看到湖南高考语文作文题目:大树想去旅行,我的第一反应居然是:宝贝宝贝我是你的大树。湖南不愧是出产《爸爸去哪儿?》的地方。
乐言也写了一篇同题作文,不是吐槽,特别正儿八经的写了一千字。
如果有来生,要做一棵树
在微博上,有一段经久不衰的心灵鸡汤:如果有来生,要做一棵树,站成永恒,没有悲伤的姿势:一半在尘土里安详,一半在空中飞扬;一半散落阴凉,一半沐浴阳光。非常沉默非常骄傲,从不依靠从不寻找。
据说这段文字出自三毛,题目叫做《说给自己听》。我不知道三毛在写这段话的时候怀着一种怎样的心情,她明明已经游历过大半个地球,如何便甘愿做一棵只能站立不能行走的树?
于是,我便开始下意识的寻找那些像树一样的人。也许是孔子,一生长在杏坛之上,每日与徒弟们讲讲课聊聊天议论一下时局抒发人生感想,只是那思想繁茂,自成浓荫。徒弟们的课堂笔记合成《论语》。他给的霖露,使我们挨过了两千多年的大旱春秋;他给的灯烛,使我们逾越了两千多年的黑暗津渡。当汉武帝决定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当现在的孩子们还在课堂上背诵三人行必有我师,当孔子学院遍布世界,孔子便穿越了他未曾遥想的时光,抵达了他未曾抵达的远方。
像树一样的人,也许还有康德。他一生都没有远离自己的出生地柯尼斯堡,几十年如一日的在种着菩提树的小路上散步。他没有娶妻,生活作息规律到精准,市民甚至以他散步的时间来校正自己的钟表。连海涅都说他是一个没有生平的人。如果康德是一棵树,他一定是棵只管笔挺不屑妖娆的白杨树。但就是他,成为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打开了近代哲学的大门。他的枝叶,早已从柯尼斯堡覆盖到全世界。还记得他的名言吗: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
人非草木,人也如草木,被绑定的是躯体,而思想却可以成为行走的双足,成为飞翔的翅膀。不只是个体,一国的文化也同样如此。2007年,诗人北岛结束20多年的海外漂泊,定居香港。在被问及:你四处奔波游历,不停搬家,始终带在身边的最珍视的东西是什么?他答:中文。汉语是我唯一的行李。
一个民族的文化并不是蒲公英,而是一棵会结出种子的树,是在本国独酌无相亲,还是墙里开花墙外香;是长的亭亭玉立还是歪瓜裂枣,全看一国的民众怎样传播。像莫言一样写小说拿诺贝尔奖是种传播,在外旅游上厕所不冲也是种传播;拍部《甄嬛传》拿到美国去放映是种传播,中国的言情小说毒害越南青年以致被人家封杀也是种传播。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们该拿什么,来传播几千年树下的文化?
开头提到的那篇心灵鸡汤,其实还有个流传不广的下半段,我将它稍作改动,作为结尾:
如果有来生,要做一只衔着树种的鸟
飞越洪荒,身挟风雷,
去散播树的消息。
东方有火红的希望,南方有温暖的巢床,
向西逐退残阳,向北唤醒芬芳。
“如火如茶”这则成语的荼是古代指茅草的白花。如火如荼,意思是像火一样红,像茅草的白花一样白,形容军容的盛大。现在常用来比喻气势旺盛。
这个成语来源于《国语.吴语》,万人以为方阵,皆白裳、白旗、素甲、白羽之增,望之如茶......左军亦如之,皆赤裳、赤旗、丹甲、朱羽之增,望之如火。
春秋时代后期,吴国国力逐渐强盛,吴王夫差想当中原霸主,于公元前482年,带领大军来到卫国的黄池(今河南封丘西南),约天下诸侯前来会盟,要大家推他为盟长。为了显示实力,夫差在一夜之间把带来的三万军队分成左、中、右三路,每路百行,每行百人,各摆成一个方阵,他亲自高举斧钺,以熊虎为旗号,指挥中军前进。中军全体将士,全都身穿白色战袍,披上白色铠甲,打着白色旗帜,插起白色箭翎,远远望去,好象遍野盛开的一片白花;左军一万将士,一律身穿红色战袍,披上红色铠甲,打着红色旗帜,插起红色箭翎,望去好象一片熊熊烈火;右军则全用黑色,犹如一片乌云。三路大军,开到会盟地点附近,摆开阵势。天刚蒙蒙亮,吴王夫差亲自鸣金击鼓发令,三万人一齐大声呐喊,那声音简直像天崩地裂一般,惊动了到会的各路诸侯。
吴军军容如此盛大,军威如此整肃,各国诸侯都不敢和夫差相争,不得不承认吴国为盟主。黄池之会,就在吴王夫差显示如火如荼的盛大军容后,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