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栏目

展开全部

收起全部

《太常引暮行》、《雪晴晚望》等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

阅读理解 时间:2023-11-02 04:59:57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稿

【原文】太常引·暮行
作者:李齐贤

栖鸦去尽远山青。看暝色、入林垌。灯火小于萤,人不见、莒扉半扃。
照鞍凉月,满衣白露,系马睡寒厅。争夜候明星,又何处、长亭短亭?

【原文】雪晴晚望
作者:贾岛

倚杖望晴雪,溪云几万重。樵人归白屋,寒日下危峰。
野火烧冈草,断烟生石松。却回山寺路,闻打暮天钟。

【原文】虞美人·水晶帘卷澄浓雾
作者:蒋春霖

水晶帘卷澄浓雾,夜静凉生树。病来身似瘦梧桐,觉道一枝一叶怕秋风。

银潢何日销兵气,剑指寒星碎。遥凭南斗望京华,忘却满身清露在天涯。

【原文】满江红
作者:段克己

雨后荒园,群卉尽,律残无射。疏篱下,此花能保,英英鲜质。盈把足娱陶令意,夕餐谁似三闾洁到而今,狼藉委苍苔,无人惜。
堂上客,须空白。都无语,怀畴昔。恨因循过了,重阳佳节。飒飒凉风吹汝急,汝身孤特应难立。谩临风,三嗅绕芳丛,歌还泣。

【原文】踏莎行
作者:晏殊

细草愁烟,幽花怯露。凭阑总是销魂处。日高深院静无人,时时海燕双飞去。
带缓罗衣,香残蕙炷。天长不禁迢迢路。垂杨只解惹春风,何曾系得行人住。

【原文】春宫怨
作者:杜荀鹤

早被婵娟误,欲妆临镜慵。承恩不在貌,教妾若为容。
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年年越溪女,相忆采芙蓉。

一:

太常引暮行
李齐贤
栖鸦去尽远山青。看暝色、入林垌。灯火小于萤,人不见、莒扉半扃。
照鞍凉月,满衣白露,系马睡寒厅。争夜候明星,又何处、长亭短亭?
1.从这首词的上阕可看出作者的心理出现了怎样的变化?请简要分析。(5分)
2.这首词使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本题考查分析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①栖鸦去尽远山青。看暝色、入林坰写出了暮色推移的时间变化,体现了作者急于找到宿处的迫切心理;(1分)②灯火小于萤一句写出一星灯火使行人感到莫大的安慰和希望;(2分)③人不见、苔扉半扃通过住宿处的破败写出了作者的失望心理。(2分)
2.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①衬托。以栖鸦衬托旅途孤寂。(2分)②想象。又何处、长亭短亭想象次日即将踏上的漫漫征程。(2分)③借景抒情。以照鞍凉月,满衣白露,系马睡寒厅的宿处简陋之景抒发了作者难以入眠时的凄凉酸楚之情。(2分)(如答其他手法且有合理分析亦可酌情给分)

二:
雪晴晚望
贾岛
倚杖望晴雪,溪云几万重。樵人归白屋,寒日下危峰。
野火烧冈草,断烟生石松。却回山寺路,闻打暮天钟。
1.后人认为这首诗歌体现了贾岛诗歌清冷的特点,请从景物和情感两个角度作简要分析。
2.这首诗妙在写景,请分析诗歌的写景手法之妙。
参考答案
1.诗人选取薄暮雪霁天晴时分,出门远眺见遍山白雪,樵人初归,野草燃烧,断断续续的烟霭生于傲立的石松之间,空山寒寂,景物清冷;落第之后,栖身荒山古寺,空山独行,情感清冷(心灰意冷、凄凉、失落、苦闷)。
2.整首诗在写景上,远近结合:选择了野火断烟危峰等远景,也选择了溪水这样的近景;动静结合,选择了白屋寒日溪云等静景,也选择归下勾勒出山间景物的生气和动态;俯仰结合,写了天上溪水上升腾的云朵,也选择了采樵人沿着羊肠小道缓缓下山;明暗结合,野火为明,断烟为暗,写出了景物时间推移变化;视听结合,这首诗歌前六句全为望景,最后一联写清脆的钟声让诗歌的景物描写有声有色,余韵无穷。
三:
虞美人
[清]蒋春霖
水晶帘卷澄浓雾,夜静凉生树。病来身似瘦梧桐,觉道一枝一叶怕秋风。
银潢何日销兵气?剑指寒星碎。遥凭南斗望京华,忘却满身清露在天涯。
1.病来二句表意生动哀婉,堪称神来之笔,请赏析。(3分)
2.词的下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3分)
参考答案:
1.(6分)(1)病来二句诗人以梧桐自比,(1分)通过风中梧桐萧索枯瘦的形象,生动地刻画了诗人病后憔悴之态,(1分)委婉含蓄地抒发了漂泊之苦和乱离之痛。(1分)
2.①战乱平息的渴望;②山河破碎的悲愤;③对帝都京城的思念,对朝廷的忠情;④漂泊天涯的愁苦。(一点1分,任3点即可满分)
四:
满江红
段克己
雨后荒园,群卉尽、律残无射。疏篱下,此花能保,英英鲜质。盈把足娱陶令意,夕餐谁似三闾洁?到而今、狼藉委苍苔,无人惜。
堂上客,须空白。都无语,怀畴昔。恨因循过了,重阳佳节。飒飒凉风吹汝急,汝身孤特应难立。谩临风、三嗅绕芳丛,歌还泣。
1.词中的此花是 花,在上阕中作者主要用了 等手法来表现它的形象?(2分)
2.这首词以花写人,借物言情。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6分)
参考答案
1.菊花 反衬(用典或对比也可,但不能填托物言志。)
2.①作者首先表达了自己坚守高洁的愿望。他看到凄风苦雨中此花能保,英英鲜质,不由得想起了陶渊明和屈原,为菊花生不逢时却能自保而欣慰;②同时,从下阕中汝身孤特应难立等句也可看出作者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中对自己命运的深深忧虑。③还用堂上客,须空白等句感叹岁月匆匆,功名未就,对已逝黄金年华无限怀念和遗憾。(每点2分)
五:
踏莎行
晏殊
细草愁烟,幽花怯露,凭栏总是销魂处。日高深院静无人,时时海燕双飞去。
带缓罗衣,香残蕙炷,天长不禁迢迢路。垂杨只解惹春风,何曾系得行人住!
1. 细草愁烟,幽花怯露中哪两个字用得生动传神?请简要分析。
2.请简要分析这首词主要运用的手法。
参考答案
1.①最生动传神的字是愁和怯。(1分)
②用愁来表达草在烟霭中的感受,那细草在烟霭之中仿佛是一种忧愁的神态,用怯来描写花在晨露中的感受,那幽花在露水之中仿佛有一种战惊的感觉。(2分)
③作者运用拟人手法表面上说的是草和花的心情,实际上是通过草与花的人格化,来表明人的心情。愁与怯表现出作者非常细腻的情思。(2分)
2.借景抒情。(1分)上阕写室外之景,草愁花怯,渲染了凄凉的氛围;海燕双飞去暗示了思念游子的情绪。下阕写室内之景,香蕙残败,衣带渐宽,暗示身体消瘦,进一步渲染离愁。结尾借埋怨垂杨点明思念游子。(3分)通过写景抒发了主人公因离别、思念而凄凉悲伤的情怀。(2分)(如答拟人手法,并能结合诗句分析亦可)
六:
春宫怨
杜荀鹤
早被婵娟误,欲妆临镜慵。承恩不在貌,教妾若为容?
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年年越溪女,相忆采芙蓉。
(1)诗歌的前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4分)
(2)诗歌的后两联分别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并简要分析这两联在全诗中的作用。(4分)
参考答案
(1)表达了主人公在宫中不得恩宠、孤独寂寞的怨悔情。 (1 分)主人公本想对着 镜子梳妆打扮一番,但一想到貌美误人,又懒得动手(1 分) 。前一句刻画心理, 误字表达了对 入宫的悔恨, 早字说明自己被误已久,对宫中生活早已厌倦; (1 分)后一句描写动作, 慵 字表现出内心的孤寂郁闷。 (1 分)
(2)第三联,描绘了一幅春风骀荡,鸟声轻碎,丽日高照,花影重叠,充满生机的美好春景图。 (1 分)以乐景衬哀情,反衬了主人公的怨情,同时承上启下,引出下文的联想。 (1 分)第四联, 描绘了一幅溪声潺潺,充满欢声笑语的少女采莲图。 (1 分)这是主人公对以往自由快乐生活的回 忆,与现在宫中痛苦寂寞的生活形成鲜明对比,以往日的欢乐反衬今日的愁苦。 (1 分)

翻译赏析

《太常引·暮行》原文翻译及赏析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栖鸦去尽远山青。看暝色、入林垌。灯火小于萤,人不见、莒扉半扃。
照鞍凉月,满衣白露,系马睡寒厅。争夜候明星,又何处、长亭短亭?

注释
①林坰(jiōnɡ):树林的外缘。
②苔扉半扃(jiōnɡ):长满苔藓的门半掩着。扃:关闭。

【作品鉴赏】
《太常引·暮行》以宿处简陋之景抒发了作者难以入眠时的凄凉酸楚之情

黄昏已尽,寒鸦归去,暝色四合,树林昏暗的景象,暮色推移,作者急于找到宿处。远处的灯火似比萤光更小,这一星灯火使行人感到莫大的安慰和希望。但荒山的屋舍,其实久已无人居住。羁旅征途,荒林寒夜,这一切本应是那么凄凉,而词人写来,却别有一种幽谧闲婉之致。
以“照鞍凉月,满衣白露,系马睡寒厅”的宿处简陋之景抒发了作者难以入眠时的凄凉酸楚之情。“又何处、长亭短亭”想象次日即将踏上的漫漫征程。旅程的艰苦与寂寞,在词人眼中,似乎是另一种享受,因为他对未来早已有着清醒的认识。“又何处?长亭短亭”既是写实,更蕴涵着深邃的人生哲理。

《雪晴晚望》原文翻译及赏析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独倚竹杖眺望雪霁天晴,只见溪水上的白云叠叠重重。
樵夫正走回那白雪覆盖的茅舍,闪着冷光的夕日步下危峰。
野火烧燃着山上的蔓草,烟烽断续地缭绕着山石中的古松。
我走向返回山寺的道路,远远地,听见了悠扬的暮钟。
注释
①白屋:以白茅覆盖的屋,贫者所居。
②危峰:高耸的山峰。
③石松:石崖上的松树。
④却回:返回。
⑤暮天钟:寺庙里用以报时的钟鼓。

【作品鉴赏】
《雪晴晚望》通过描绘了一幅寒寂的空山晚晴图,表达了作者孤寂的心情

这首诗展现了时景常情,但写得独行踽踽,空山寒寂,表现出清冷的诗风。诗题四字概括揭示了全诗内容。诗中有雪,有晴,有晚,有望,画面就在“望”中一步步舒展于读者面前。“倚杖望晴雪,溪云几万重。”起笔即点出“望”字。薄暮时分,雪霁天晴,诗人乘兴出游,倚着手杖向远处眺望。远山近水,显得更加秀丽素洁。极目遥天,在夕阳斜照下,溪水上空升腾起鱼鳞般的云朵,幻化多姿,几乎多至“万重”。
“樵人归白屋,寒日下危峰”,“归”、“下”二字勾勒出山间的生气和动态。在遍山皑皑白雪中,有采樵人沿着隐隐现出的一线羊肠小道,缓缓下山,回到白雪覆盖下的茅舍。白屋的背后则是冷光闪闪、含山欲下的夕阳。山峰在晚照中显得更加雄奇。樵人初归白屋,寒日欲下危峰,在动静光色的摹写中,透出了如作者贾岛诗风的那种清冷。诗人视线又移向另一角度。那边是“野火烧冈草,断烟生石松”。远处山冈上,野草正在燃烧。劲松郁郁苍苍,日暮的烟霭似断断续续生于石松之间,而傲立的古松又冲破烟雾耸向云天。“野火”、“断烟”是一联远景,它一明一暗,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冈草”貌似枯弱,而生命力特别旺盛,“野火”也不能烧尽。“石松”坚操劲节,形象高大纯洁,“断烟”也不遮掩。

《雪晴晚望》通过描写由远及近的雪后美景,表现苦吟孤傲之情
诗人饱览了远近高低的雪后美景,夜幕渐渐降临,不能再盘桓延伫了。“却回山寺路,闻打暮天钟”,在这充满山野情趣的诗境中,骋目娱怀的归途上,诗人清晰地听到山寺响起清越的钟声,平添了更浓郁的诗意。这一收笔,吐露出诗人心灵深处的隐情。作者贾岛少年为僧,后虽还俗,但屡试不第,仕途偃蹇,此时在落第之后,栖身荒山古寺,暮游之余,恍如倦鸟归巢,听到山寺晚钟,禁不住心潮澎湃。“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陶渊明《归去来辞》),诗人顿萌瞿昙归来之念了。
就在写这首诗的圭峰草堂寺里,贾岛曾写过一首《送无可上人》,为无可南游庐山西林寺赠别,最后二句云:“终有烟霞约,天台作近邻。”尽管此后贾岛并未去天台山再度为僧,与无可结近邻,但在写诗当时,是起过这种念头的。这应是“闻打暮天钟”一语含义的绝好参证。同时,作者在那首诗“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之下自注云:“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这几句在表现苦吟孤傲之中也明言有“归卧故山”的思想。“闻打暮天钟”作为诗的尾声,又起着点活全诗的妙用。前六句逶迤写来,景色全是静谧的,是望景。七句一转,紧接着一声清脆的暮钟,由视觉转到了听觉。这钟声不仅惊醒默默赏景的诗人,而且钟鸣谷应,使前六句所有景色都随之飞动起来,整个诗境形成了有声有色,活泼泼的局面。读完末句,回味全诗,总觉绘色绘声,余韵无穷。
【名家点评】
元·方回《瀛奎律髓》卷十三:晚唐诗多先锻景联、颔联,乃成首尾以足之。此作似乎一句唱起,直说至底者。
清·范大士《历代诗发》卷二二:通首俱切,结更佳。
清·纪昀《瀛奎律髓刊误》卷十三:起四句有气力,后半稍弱,五句亦未雅。
清·李怀民《重订诗人主客图》卷下:(三四句)严峭不可名状。(五六句)二句中有雪在。(七八句)其声亦带寒苦。又:对之三伏中凛凛有寒意。古今雪诗,至欧、苏始称“白战”,其实自退之即不持寸铁也。但用郁思定力,峭骨沉响,笔补造化,无逾此作。

《虞美人·水晶帘卷澄浓雾》原文翻译及赏析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水晶帘卷澄浓雾,夜静凉生树。病来身似瘦梧桐,觉道一枝一叶怕秋风。
银潢何日销兵气?剑指寒星碎。遥凭南斗望京华,忘却满身清露在天涯。

注释
①“银潢”句:化自杜甫《洗兵马》:“安得壮士挽天河,尽洗甲兵长不用!”银潢:银河。
②南斗:即斗宿,南斗六星。

【作品鉴赏】
《虞美人·水晶帘卷澄浓雾》把自己病后憔悴的形态生动地描绘出来,抒发了作者的漂泊之苦和乱离之痛

《水云楼词》中,此首最为悲愤。词人亲历战乱,漂泊江淮间,心境悲凉已极。“病来”二句刻画乱离之感,不尽曲江之悲。过片二句激愤感人,结二句温柔敦厚。诗人以梧桐自比,把自己病后憔悴的形态生动地描绘出来,抒发了作者的漂泊之苦和乱离之痛。“银潢何日销兵气”一句,表达了作者对战乱平息的渴望;“剑指寒星碎”一句表达了作者对山河破碎的悲愤;“遥凭南斗望京华”一句表达了作者对帝都京城的思念和对朝廷的忠情;“忘却满盛清露在天涯”一句表达了作者漂泊天涯的愁苦。

《满江红》原文翻译及赏析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雨后荒园,群卉尽,律残无射。疏篱下,此花能保,英英鲜质。盈把足娱陶令意,夕餐谁似三闾洁到而今,狼藉委苍苔,无人惜。
堂上客,须空白。都无语,怀畴昔。恨因循过了,重阳佳节。飒飒凉风吹汝急,汝身孤特应难立。谩临风,三嗅绕芳丛,歌还泣。

注释
①段克己:金末元初著名诗人,与弟段成己皆以文章擅名,被时人目为“二妙”,金亡后终不仕元。
②律残无射:秋季九月。

【作品鉴赏】
《满江红》由怀古自勉回到凄冷的现实之中,惜花以自惜,哀惋生不逢时

段克已是金末元初著名诗人,自幼有才,与北段成已以文章擅名,被时人同为“二妙”。金朝末年,政治衰败,社会动乱。他怀着对金王朝的愚忠,即悲悼它的崩溃,又深感浑不逢时,无力回天。于是寄情于岁晚菊花,意在喻人,聊以自勉。开头三句,首先展开了一幅秋天雨后的荒园图。“律残无射(yè)”,点明时值九月,此时的荒园秋风萧瑟,秋雨无情,百花为之凋零,荒园杂草丛生。全词以此开端,既深曲委婉地透露了词人悲凉凄苦的情怀,又使人自然联想到风雨飘摇的政治形势象凛冽的秋风袭向词人的心头。这几句,不仅交代了花的生活环境,也为全词定下了凄清的基调。接下来,轻轻一转,写初开菊花的鲜嫩可爱。这和“雨后荒园”的环境气氛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此花能保”,除了流露出花不逢时尚能自保的欣慰外,更隐含着岁月无情的担忧。细细品味,作者正是借花写人,表达出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中洁身自保的追求和形势逼人的忧虑。接下来“盈把”二句,由菊花而想到一生爱菊的陶渊明和屈原,陶渊明、屈原生活的年代去词人已远,可是他们与词人所处的政治环境却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他们没有屈从于严酷形势的压力,而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反抗险恶的现实,为后世留下了千古英名。这里,词人显然是以他们高洁的情操来激励自己,来表达自己的精神追求。上片最后三句忽又一收,由怀古自勉回到凄冷的现实之中,惜花以自惜,哀惋生不逢时。综观七片,处处写菊花,但却无处不寄寓着词人的生世之感。

《满江红》以花写人,借物言情,花与人浑然一体,写得含蓄蕴藉,一往情深

下片由花写到人,词人首先哀叹岁月匆匆,少年书生已成白发衰翁。往事如烟,功名未就,自然引起对已逝岁月的追怀。以下几句便以无限怅惘的心情追怀畴昔,通过极朴实的语言,表达了自己难以言传的苦衷,使人觉得凄婉悲怆。“飒飒凉风吹汝急”包含着对世事变迁的慨叹、时不我待的哀惋、怜花惜人的深情。全词至此,菊花的高洁品性与词人的精神追求,菊花的零落憔悴与词人的身世之慨已完全融为一体。“漫临风、三嗅绕芳丛,歌还泣”,写得缠绵幽深。词人徘徊于花丛之中,顾花怀人,一种无可奈何的忧伤之情表露无遗。“歌还泣”更是悲不堪言,正是情动于中心发之于外,长歌当哭,更觉余情不尽。通观全篇,以花写人,借物言情,花与人浑然一体,叫人无法辩认,也无须辩认,写得含蓄蕴藉,一往情深。

《踏莎行·细草愁烟》原文翻译及赏析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纤细的小草在风中飘动好像一缕缕轻烟惹人发愁,独自开放的花朵害怕露珠的打扰,倚在栏杆上总会想起一些让人难忘的往事。太阳高高的照在院子里,院子却静静地没有一个人居住,只看到时不时的有一些海燕双双飞来飞去。轻轻缓一下罗衣上的锦带,香气还残留在用蕙点燃的火炷上,那条路是不是跟天一样的长。垂下的杨柳只能够惹得住春风眷顾罢了,什么时候才能留得下一些行人在这里稍停片刻呢!

注释
⑴怯:来描写花晨露中的感受。
⑵缓:缓带,古代一种衣服。
⑶蕙:香草。
⑶炷:燃烧。
⑹解:古同“懈”,松弛,懈怠。

【作品鉴赏】
《踏莎行·细草愁烟》运用凄婉温润的笔调,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慨叹和惋惜

此词以凄婉温润的笔调,抒发伤春情怀的同时,流露出对时光年华流逝的深切慨叹和惋惜,深微幽隐。起笔“细草愁烟,幽花怯露”,写的是:小草上的烟霭迷蒙,花蕊上的露珠微颤。这两句表面看来都是写外的景象,但内含的却是极锐敏的感受。“愁”字和“怯”二字,表现了作者极细腻的情思,且与细密的对偶形式完美地结合为一体。那细草烟霭之中仿佛是一种忧愁的神态,那幽花露水之中仿佛有一种战惊的感觉。用“愁”来表达烟霭中的感受,用“怯”来描写花晨露中的感受,表面上说的是花和草的心情,实际上是通过草与花的人格化,来表明人的心情。“凭栏总是销魂处”,收束前两个四字短句,“细草愁烟,幽花怯露”正是愁人靠栏干上所见到的景物。词人只因草上的丝丝烟霭,花上的点点露珠,就“消魂”,足见他情意之幽微深婉。“日高深院静无人,时时海燕双飞去”为上片结拍。前面由写景转而写人,这两句则是以环境的衬托,进一步写人。“静无人”是别无他人,唯有一个凭栏消魂的词人。“日高深院”之静,衬托着人的寂寥。“海燕双飞”反衬出人的孤独。“时时海燕双飞去”意为:海燕是双双飞去了,却给孤独的人留下了一缕绵绵无尽的情思。过片“带缓罗衣,香残蕙炷”,由上片的室外转向室内,仍写人。这里的“带缓罗衣”,以衣服宽大写人的消瘦,暗示着离别之苦。“香残蕙炷”之“蕙”是蕙香,一种以蕙草为香料制成的熏香,古代女子室内常用。“残”即一段段烧残。“香残蕙炷”写室内点的蕙香,一段段烧成残灰,又暗示着室内之人心绪的黯淡。

《踏莎行·细草愁烟》寄托了一片怀思怅惘之情,象征着对人生的的深刻感悟

以香炉里烧成一段一段的篆字形熏香的残灰,比拟自己内心千回百转的愁肠已然断尽,比拟自己情绪的冷落哀伤,也是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但作者这里只是客观地写出“带缓罗衣,香残蕙炷”,更见其含蓄。唯其不直说出来,才不会受个别情事的局限,才能给人无限深远的想象与联想。接着“天长不禁迢迢路”一句为上二句作结,两个对偶的双式短句紧接一个长句,严密而完整。“不禁”是不能阻拦。“天长”与“迢迢路”,结合得很好,天长路远,这是无论如何也难以阻拦的。“不禁”二字,传达出一种凡事都无法挽回的哀伤,紧接“带缓罗衣”的思念与“香残蕙炷”的销磨之后,更增加了对于已失落者的无可奈何。结句“垂杨只能惹春风,何曾系得行人住”以感叹的口吻出之:杨柳柔条随风摆动,婀娜多姿,这多情、缠绵的垂柳,不过是那里牵惹春风罢了,它哪一根柔条能把那要走的人留住?哪一根柔条又能把那消逝的美好往事挽回?这两句中寄托有极深远的一片怀思怅惘之情,象征着对整个人生的的深刻感悟。


【名家点评】
李调元说:“晏殊《踏莎行·细草愁烟》极流丽,而以翻用成语见长。如垂杨只解惹春风,何曾系得行人住?又东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等句是也。反复用之,各尽其致。”这段话,恰切地点出了此词的艺术特色所在,全词通过写景抒写离愁、思念和慨叹,充满了凄凉悲伤的感情色彩。”

《春宫怨》原文翻译及赏析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早年因为容貌美丽被误选入宫中;想要对镜梳妆打扮却又意态懒慵。
承蒙君王宠爱不在于美丽的容貌,那教我如何还有心思去梳妆饰容。
春风和煦温暖鸟儿啼声清脆悦耳;正午艳阳高照花影才会叠叠重重。
每年此时我都会想起乡间的女伴,怀念当年自由欢快地采撷着芙蓉。

注释
⑴《全唐诗》此诗题下注:一作周朴诗。
⑵婵娟:形容姿容、形态美好。
⑶慵:懒。
⑷若为容:如何去妆饰自己。《诗经·国风·卫风·伯兮》“岂无膏沐,谁适为容?”
⑸碎:形容鸟鸣声纷纭杂沓,非一鸟独鸣,而是数鸟共语。
⑹越溪女:指西施浣纱时的女伴。
⑺芙蓉:莲花。
【作品鉴赏】
《春宫怨》慨叹宫女被选入宫,伴着她的却只是孤苦寂寞
历来写宫怨的诗大多不着“春”字,即使是写春宫之怨的,也没有一首能像杜荀鹤这首那样传神地把“春”与“宫怨”密合无间地表现出来。
前两句是发端。“婵娟”,是说容貌美好。宫女之被选入宫,就因为长得好看,入宫以后,伴着她的却只是孤苦寂寞,因而拈出一个“误”字,慨叹“今日在长门,从来不如丑”(于濆《宫怨》)。此刻,她正对着铜镜,顾影自怜,本想梳妆打扮一番,但一想到美貌误人,又不免迟疑起来,懒得动手了。上句一个“早”字,仿佛是从心灵深处发出的一声深长的叹息,说明自己被误之久;次句用欲妆又罢的举动展示怨情也很细腻。这两句在平淡之中自有自然、深婉的情致。
三、四句用的是流水对,上下句文意相续,如流水直泻,一气贯注,进一步写出了欲妆又罢的思想活动。“若为容”是“怎样打扮”的意思,这里实际上是说打扮没有用。宫女说:“既然被皇上看中并不在于容貌的美好,那么,我再打扮又有什么用呢?”言外之意,起决定作用的是别的方面,例如勾心斗角、献媚邀宠等。

《春宫怨》临镜的宫女发现了自然界的春天,更唤起了她心中无春的寂寞空虚
五、六句忽然荡开,诗笔从镜前宫女一下子转到室外春景:春风骀荡,鸟声轻碎,丽日高照,花影层叠。这两句写景,似乎与前面描写宫女的笔墨不相连属,事实上,仍然是围绕着宫女的所感(“风暖”)、所闻(“鸟声”)与所见(“花影”)来写的。在欲妆又罢的一刻,透过帘栊,暖风送来了动听的鸟声,游目窗外,见到了“日高花影重”的景象。临镜的宫女怨苦之极,无意中又发现了自然界的春天,更唤起了她心中无春的寂寞空虚之感。景中之情与前面所抒写的感情是一脉相承的。
“风暖”这一联设色浓艳,《诗人玉屑》(卷三)把它归入“绮丽”一格。风是“暖”的;鸟声是“碎”的──所谓“碎”,是说轻而多,唧喳不已,洋溢着生命力,刚好与死寂的境界相对立;“日高”,见出阳光的明丽;“花影重”,可以想见花开的繁茂。绮丽而妙,既写出了盛春正午的典型景象,反衬了怨情,又承上启下,由此引出了新的联想。
《春宫怨》诗人不仅在代宫女寄怨写恨,同时也是诗人的自况
眼前声音、光亮、色彩交错融合的景象,使宫女想起了入宫以前每年在家乡溪水边采莲的欢乐情景:荷叶、罗裙,一色裁成,芙蓉似脸,脸似芙蓉,三人一队,五人一群,溪声潺潺,笑语连连。“越溪”即若耶溪,在浙江绍兴,是当年西施浣纱的地方,这里借指宫女的家乡。这两句以过去对比当下,以往日的欢乐反衬出此时的愁苦,使含而不露的怨情具有更为悠远的神韵。诗的后四句虽是客观的写景与叙事,然而揭开字句的帷幕,却可以听到宫女隐微而又极其伤痛的啜泣之声。
从诗的意境来看,《春宫怨》似不只是诗人在代宫女寄怨写恨,同时也是诗人的自况。人臣之得宠主要不是凭仗才学,这与宫女“承恩不在貌”如出一辙;宫禁斗争的复杂与仕途的凶险,又不免使人憧憬起民间自由自在的生活,这与宫女羡慕越溪女天真无邪的生活又并无二致。它不仅是宫女之怨情,还隐喻当时黑暗政治对人才的戕杀。
这首诗以“风暖”一联饮誉诗坛,就全篇而论,也是一首意境浑成的好诗。
【名家点评】
《六一诗话》:唐之晚年,诗人无复李、杜豪放之格,然亦务以精意相高。如周朴者,构思尤艰,每有所得,必极其雕琢,故时人称朴诗“月锻季炼,未及成篇,已播人口”、其名重当时如此,而今不复传矣。余少时犹见其集,其句有云:“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又云;“晓来山鸟闹,雨过杏花稀。”诚佳句也。
《苕溪渔隐丛话》:故谚云:杜诗三百首,惟在一联中,“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是也。
《观林诗话》:杜荀鹤诗句鄙恶,世所传《唐风集》首篇“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者,余甚疑不类荀鹤语。他日观唐人小说,见此诗乃周朴所作,而欧阳文忠公亦云耳。盖借此引编,已行千世矣。
《幕府燕闲录》:杜荀鹤诗鄙俚近俗,惟《宫词》为唐第一,云:“早被婵娟误……”故谚云“杜诗三百首,惟在一联中。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是也。
《瀛奎律髓》:譬之事君而不遇者,初亦恃才,而卒为才所误。愈欲自炫,而愈不见知。盖宠不在貌,则难乎其容矣,女为悦己者容是也。风景如此,不思从平生贫贱之交可乎?
《艺苑卮言》:王勃“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杜荀鹤“承恩不在貌,教妾若为容”,皆五言律也,然去后四句作绝乃妙。
《唐诗镜》:三四善怨,五六缛绣语。
《雪涛小书》:有评者曰:“杜诗三百首,妙在一联中。风急鸟声晬,日高花影重。”余玩之,终不如次联更妙。“承恩不在貌,教妾若为容”,二语寥寥,而居臣上下遇合处,情皆若此。杜以两语括之,可谓简而尽、怨而不怒者矣。
《唐诗归》:钟云:(鸟声碎)三字开诗余思路(“风暖”句下)。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何新之为富艳体。唐汝询曰:起道尽悔情。次联十字怨甚。张次璧谓“次句即‘威仪棣棣,不可选也’”,意想虽深,与上二句不洽。结二语无聊,正与起句相洽。吴山民曰:次联深得《国风》和婉之致。周启琦曰:三四善怨。五六缛绣。细玩五六,终不如三四更妙。周珽曰:魏菊庄以三四为自然句法,五六为绮丽句法;不知结语托意更深,想头又远,此诗若无此结,终入寻常套调。此篇构同转析,含情真至。
《姜斋诗话》:晚唐饾凑,宋人支离,俱令生气顿绝。“承恩不在貌,教妾若为容?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医家名为关格,死不治。
《古诗评选》:“风急鸟声碎,日高花影重”,词相比而事不相属,斯以为恶诗矣。
《才调集补注》:默庵云:奇妙在落句,得力在颔联。默庵云:怨(首二句下)。春宫怨(“风暖”二句下)。
《唐诗摘钞》:此感士不遇之作也。
《唐三体诗评》:落句收足“早”字、“貌”字。
《载酒园诗话又编》:《春宫怨》不唯杜集首冠,即在全唐亦属佳篇。“承恩不在貌,教妾若为容”,此千古透论。卫硕人不见答,非貌寝也;张良娣擅权,非色胜也。陈鸿《长恨传》曰:“非徒殊艳尤态独能致是,盖才智明慧,善巧便佞,先意希旨,有不可形容者焉。”即此诗转语。读此觉义山之“未央宫里三千女,但保红颜莫保恩”,尚非至论。
《带经堂诗话》:晚唐人诗“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晓来山鸟闹,雨过杏花稀”……皆佳句也,然总不如右丞“兴阑啼鸟缓,坐久落花多”自然入妙。
《唐律消夏录》:三四临镜低徊,有无限意思在。五六虽佳,与结句却不合笱。
《唐诗别裁》:恃貌而误(首句下)。不得已而随俗(“承恩”二句下)。回忆盛年以自伤也。须曲体此意。
《唐诗笺要》:负色人难得此透亮语(首二句下)。宫怨题,能为律诗,难矣。终首不露“怨”字痕迹,可谓和平。
《近体秋阳》:第三句即首二句所以然之故,不说破更妙,说破便损起联之气。晚唐之所以不如初盛者,识此故也。思致清迥,文气高老。
《瀛奎律髓汇评》:冯舒:五六写出春宫,落句不测。冯班:全首俱妙,腹联人所共知也。精极。何义门:五六是“慵”字神味。入宫见妒,岂若与采莲者之无猜乎?落句怨之甚也。纪昀:前四句微觉太露,然晚唐诗又别作一格论。结句妙,于对面落笔,便有多少微婉。
《唐贤小三昧集续集》:点破春情,鬼当夜哭(“承恩”句下)。
《唐诗快》:当时谚云:“杜诗三百首,唯在一联中。”即此“风暖”一联也。故《唐风集》以之压卷,想当不谬。
《养一斋诗话》:杜荀鹤以“风暖鸟声碎”一联得名,愚按不如“暮天新雁起汀洲,红寥花疏水国秋”清艳入骨也。
《诗境浅说》:题面纯为宫怨而作。首言早擅倾城之貌,自赏翻以自误,寸心灰尽,临明镜而多慵。三四谓粉黛三千,谁为丽质,而争宠取怜者,各工其术,则己之膏沐,宁用施耶,五六赋“春”字,五句言天寒鸟声多噤,至风暖则细晬而多;六句言朝辉夕照之时,花多侧影,至日当亭午,则骈枝叠叶,花影重重。用“碎”字、“重”字,固见体物之工,更见宫女无聊,借春光以自遣,故鸟声花影体会入微。末句忆当年女伴,搴芳水次,何等萧闲,遥望若耶溪上,如笼乌之羡翔云,池鱼之思纵壑也。此诗虽为宫人写怨,哀窈窕时感贤才,作者亦以自况。失意文人望君门如万里,与寂寞宫花同其幽怨已。

作者简介

李弥逊

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号筠西翁、筠溪居士、普现居士等,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大观三年(1109)进士。高宗朝,试中书舍人,再试户部侍郎,以反对议和忤秦桧,乞归田。晚年隐连江(今属福建)西山。所作词多抒写乱世时的感慨,风格豪放,...

贾岛

贾岛(779~843年),字阆(读浪)仙,人称诗奴,又名瘦岛,唐代诗人。汉族,唐朝河北道幽州范阳县(今河北涿州市)人。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自号“碣石山人”。据说在长安(今陕西西安)的时候因当时有命令禁止和尚午后外出,贾岛做诗发牢骚,被韩愈...

蒋春霖

蒋春霖(1818~1868)晚清词人。字鹿潭,江苏江阴人,寄籍大兴。咸丰中曾官至两淮盐大使,遭罢官。一生潦倒,后因情事投水自杀(一说仰药死)。早年工诗,中年毁诗而一意于词,与纳兰性德、项鸿祚有清代三大词人之称,所作《水云楼词》以身遭咸丰年间...

段克己

段克己(1196~1254)金代文学家。字复之,号遁庵,别号菊庄。绛州稷山(今山西稷山)人。早年与弟成己并负才名,赵秉文目之为“二妙”,大书“双飞”二字名其居里。哀宗时与其弟段成己先后中进士,但入仕无门,在山村过着闲居生活。金亡,避乱龙门山...

晏殊

晏殊(991-1055)字同叔,著名词人、诗人、散文家,北宋抚州府临川城人(今江西进贤县文港镇沙河人,位于香楠峰下,其父为抚州府手力节级),是当时的抚州籍第一个宰相。晏殊与其第七子晏几道(1037-1110),...

杜荀鹤

杜荀鹤(约846-约906年),字彦之,自号九华山人。汉族,池州石埭(今安徽省石台县)人。他出身寒微,中年始中进士,仍未授官,乃返乡闲居。曾以诗颂朱温,后朱温取唐建梁,任以翰林学士,知制诰,故入《梁书》(按应作《五代史记》;《梁书》主要记述...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xiaorob.com/zhuanti/ydlj/96785.html 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太常引暮行》、《雪晴晚望》等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