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栏目

展开全部

收起全部

《回乡偶书》和《纵笔三首其一》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

阅读理解 时间:2023-11-02 01:02:35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稿

【原文】回乡偶书二首·其一
作者: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鬓毛衰 一作:鬓毛催)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原文】纵笔(其一)
作者:苏轼

寂寂东坡一病翁,白须萧散满霜风。
小儿误喜朱颜在,一笑那知是酒红。

(1)《回乡偶书》前两句主要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试结合诗的内容,简要分析其作用。
(2)这两首诗的后两句都有一个笑字,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1)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对比,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为后面两句儿童不相识而发问作好铺垫,并交代了缘由。(意对即可)
(2)①第一首的笑哀婉备至,抒发了人生易老、世事沧桑.的感慨以及回到久别的故乡后悲喜交加的感情。
   ②第二首的笑使真相大白,诗人脸色红润原来是喝酒的缘故;借笑表达了病老之哀和一生飘荡、官场失意的愁苦心情。(意对即可)

翻译赏析

《回乡偶书二首·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

【译文及注释】

【其一】
我从小离开家乡年老才返回,我的乡音没变头发却已稀疏。家乡的儿童看我是远方的客人,他们笑着问我从何处来。

注释

⑴偶书:随便写的诗。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下来的。
⑵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老大:年纪大了。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⑶乡音:家乡的口音。无改:没什么变化。一作“难改”。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一作“面毛”。衰:在《辞海》中有两种读音和意义: 一:(shuai)衰落;衰退。如:年老力衰。 二:(cui)1.依照一定的标准递减。2.通“缞”。古时丧服,用粗麻布制成,披于胸前。 从诗句语境来看,“衰”应作减少讲,即口音未变却已鬓发疏落、减少。 而且,古人作诗讲究合辙压韵,“衰”应与首句尾字“回”压“ui”韵。故此句中“衰”读作“cui”,一声。疏落,衰败。鬓毛衰:老年人头发稀疏减少。
⑷相见:即看见我;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⑸笑问:一本作“却问”,一本作“借问”。
⑹消磨:逐渐消失、消除。
⑺镜湖:在浙江绍兴会稽山的北麓,方圆三百余里。贺知章的故乡就在镜湖边上。

【作品鉴赏】

《回乡偶书》缅怀故里,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

第一首是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在第一、二句中,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迤逦行来,心情颇不平静:当年离家,风华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首句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自对,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次句以“鬓毛衰”顶承上句,具体写出自己的“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言下大有“我不忘故乡,故乡可还认得我吗”之意,从而为唤起下两句儿童不相识而发问作好铺垫。
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全诗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

《回乡偶书》别有境界被久客伤老之情所感染

就全诗来看,一二句尚属平平,三四句却似峰回路转,别有境界。后两句的妙处在于背面敷粉,了无痕迹:虽写哀情,却借欢乐场面表现;虽为写己,却从儿童一面翻出。而所写儿童问话的场面又极富于生活的情趣,即使读者不为诗人久客伤老之情所感染,也不能不被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景所打动。
杨衡《对床夜语》诗云:“正是忆山时,复送归山客。”张籍云:“长因送人处,忆得别家时。”卢象《还家诗》云:“小弟更孩幼,归来不相识。”贺知章云:“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语益换而益佳,善脱胎者宜参之。

《纵笔(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寂寂东坡一病翁,白须萧散满霜风。
小儿误喜朱颜在,一笑那知是酒红。

【作品鉴赏】

纵笔(其一)该诗文字朴实,笔调恬适闲远,情韵俱佳,体现了作者旷达坦荡的胸怀

1099年(宋哲宗元符二年),大诗人苏轼由惠州贬所再贬儋州(今属海南省),时已64岁,且病魔缠身,正处于“食无肉,居无室,病无药,出无友”的困境。《纵笔》三首即作于此时。这里所选的是其中的第一首。
此诗叹老,在写作上最大的特色是一波三折,乐境写哀。仕途失意,年老有病,诗人悲哀之情不难想象。但与同题材的诗作相比,此诗不是直言凄楚,而是曲笔写来,使之颇具戏剧性。全诗虽仅有四句二十八字,却一波三折,三掀波澜。诗的开篇“寂寂东坡一病翁,白须萧散满霜风”,主要借助于白描手法,使一个苍颜白发、孤独多病的老翁形象活现于读者的面前,令人沮丧。继而,诗人笔锋一转,不写悲伤、流泪之类的场面,而是一反沉重抑郁基调,使满头飞霜的老翁顷刻间变得朱色童颜、神采飞扬,令人的精神为之一振。
然而,正当人们为这种突变既感欢欣又觉突兀之时,“一笑”使真相大白,诗人脸红、精神焕发原来是喝酒的缘故,这又让人敛颜正容,心情沉痛。

纵笔(其一)》诗篇所体现的作者心境与诗境的超旷闲逸,值得人们学习

这样,诗人以其精于变化的笔调,使一首小诗几起几伏,读者的感情也随之而波动。 唐代诗人贺知章《回乡偶书》诗云:“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以儿童入诗,衬托诗人离别家乡之久。苏轼的这首《纵笔》也以儿童入诗,状出了儿童的误会,乍看,似乎是诗人以生活中富有情趣的细节增强诗作的喜剧色彩,但稍作体会则不难看出这是以乐境写哀。
诗人以儿童的天真与现实的真相之间的强烈反差,将病老之哀加以深化,“醉貌如霜叶,虽红不是春”(白居易《醉中对红叶》),这就“倍增其哀”。 自33岁“乌台诗案”入狱之后,才华横溢的一代文豪苏轼不为权贵所容,屡贬黄州、惠州、儋州,仕途坎坷,心力交瘁。这首自我解嘲的叹老之作,正可让读者看出诗人的心迹。不过,既是解嘲,心中当有不满,而这种不满又从一个侧面表现了诗人苏轼的欲有所为。
王文诰评:“平淡之极,却有无限作用,未易以情景论也。”它的“作用”,正在于诗篇所体现的作者心境与诗境的超旷闲逸,值得人们学习。

作者简介

贺知章

贺知章(约659年-约744年),字季真,晚年自号四明狂客,汉族,唐代著名诗人、书法家,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人。少时就以诗文知名。武则天证圣元年(695年)中乙未科状元,授予国子四门博士,迁太常博士。后历任礼部侍郎、秘书监、太子宾客等职。...

苏轼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xiaorob.com/zhuanti/ydlj/96772.html 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回乡偶书》和《纵笔三首其一》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