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栏目

展开全部

收起全部

《笔阵图》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

阅读理解 时间:2023-04-29 09:09:39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稿

笔阵图

卫铄

夫三端①之妙,莫先乎用笔;六艺之奥,莫重乎银钩。昔秦丞相斯见周穆王书,七日兴叹,患其无骨;蔡尚书邕入鸿都观碣,十旬不返,嗟其出群。故知达其源者少,暗于理者多。近代以来,殊不师古,而缘情弃道,才记姓名,或学不该赡②,闻见又寡,致使成功不就,虚费精神。自非通灵感物,不可与谈斯道矣!今删李斯《笔妙》,更加润色,总七条,并作其形容,列事如左,贻诸子孙,永为模范,庶将来君子,时复览焉。

笔要取崇山绝仞中兔毫,八九月收之,其笔头长一寸,管长五寸,锋齐腰强者。其砚取煎涸③新石,润涩相兼,浮津耀墨者。其墨取庐山之松烟,代郡之鹿角胶,十年以上,强如石者为之。纸取东阳鱼卵,虚柔滑净者。

凡学书字,先学执笔。若真书,去笔头二寸一分,若行草书,去笔头三寸一分,执之。下笔点画波撇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初学,先大书,不得从小。善鉴者不写,善写者不鉴。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一一从其消息而用之。

一 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

、 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

丿 如陆断犀象。

乚 如百钧弩发。

丨 如万岁枯藤。

如崩浪雷奔。

1 如劲弩筋节。

右七条笔阵出入斩斫图。执笔有七种。有心急而执笔缓者,有心缓而执笔急者。若执笔

近而不能紧者,心手不齐,意后笔前者,败;若执笔远而急,意前笔后者,胜。又有六种用笔:结构圆备如篆法,飘扬洒落如章草,凶险可畏如八分,窈窕出入如飞白,耿介特立如鹤头,郁拔纵横如古隶。然心存委曲,每为一字,各象其形,斯造妙矣,书道毕矣。

永和四年,上虞制记。

【注释】①三端:指文士的笔端、武士的锋端、辩士的舌端。②该赡:渊博丰赡。③煎涸:指浅黑干涸。

8.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今删李斯《笔妙》,更加润色 润色:修饰文字

B.贻诸子孙,永为模范 漠范:榜样

C.一一从其消息而用之 消息:情况

D.然心存委曲,每为一字,各象其形 委曲:曲意迁就

9.要成为优秀的书家,应具备怎样的个人修养?请根据第一段内容作答。(4分)

10.我国古代文房四宝在文章第二段出现的顺序依次为____、____、____、____。(2分)

11.文章结尾处,斯造妙矣,书道毕矣中的书道指书法之道,请概括第三段至结尾处所 介绍的书法之道。(6分)

12.用/给下面文段中画线的部分断句。(5分)

卫其书盔以得其为人则君子小人必见于书是殆不然以貌取人且犹不可而况书乎吾观颜公书未尝不想见其风采非徒得其为人而已,凛乎若见其诮卢杞而叱希烈,何也?其理与韩非窃斧之说无异然人之字画工拙之外盖皆有趣亦有以见其为人邪正之粗云

(苏轼《题鲁公帖》)

参考答案:中小学作文阅读答案网整理

8.(3分)D

9.(4分)作为优秀的书家应该通晓书法之源,精通书法之道,师法古人,学问渊博,见识丰富,善于感悟。(答出其中任意4点即可得满分。意思对即可。)

10.(2分)笔 砚 墨纸

11.(6分)(1)选择与书写字体相宜的正确执笔方式;(2)运笔须用全身之力;(3)从学写大字入门;(4)书法以多力丰筋(劲健丰润)为优;(5)心手相协,意在笔先;⑹用心揣摩,每书一字,各象其形。
(答出1点1分,2点3分,3点4分,4点6分,各点意思对即可得分。)

12.(5分)每断对2处得1分,当断不断扣分;每断错2处扣1分,扣满5分为止。

观其书/有以得其为人/则君子小人必见于书/是殆不然/以貌取人//且犹不可/而况书乎/吾观颜公书/未尝不想见其风釆/非徒得其为人而已,凛乎若见其诮卢杞而叱希烈,何也?其理与韩非窃斧之说无异/然人之字画工拙之外/盖皆有趣/亦有以见其为人邪正之粗云。

译文:看一个人的书法,可以了解一个人的为人,(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是君子还是小人必能通过(他的)书法反映出来。这种(书如其人的)说法恐怕是不正确的。根据外貌来判断一个的品质和才能,尚且不可以,何况是(根据)书法呢?我看颜公(颜真卿)的书法作品,没有不联想到他风度神采的,不仅仅了解他的为人,仿佛亲见他正气凛然地叱责权奸卢杞和叛臣李希烈,为什么会这样呢?那道理正像韩非子说的那个智子疑邻窃斧的寓言一样(因地位与亲疏关系而不能作出客观判断的小人之举)。但是一个人的书法绘画在工巧和粗拙之外,一般都含有意趣,也可粗略了解其为人端正与否。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xiaorob.com/zhuanti/ydlj/53093.html 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笔阵图》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