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栏目

展开全部

收起全部

《念奴娇·留别辛稼轩》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

阅读理解 时间:2024-01-04 21:01:17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稿

【原文】念奴娇(留别辛稼轩)
作者:刘过

知音者少,算乾坤许大,著身何处。直待功成方肯退,何日可寻归路。多景楼前,垂虹亭下,一枕眠秋雨。虚名相误,十年枉费辛苦。
不是奏赋明光,上书北阙,无惊人之语。我自匆忙天未许,赢得衣裾尘土。白璧追欢,黄金买笑,付与君为主。莼鲈江上,浩然明日归去。

(1)怎样理解不是奏赋明光,上书北阙,无惊人之语。我自匆忙天未许,赢得衣裾尘土的内涵。(5分)
(2)词人是怎样表达自己的归隐之情的?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这几句词从反面落笔,说明他之所以怀才不遇,既不在于他没有文才,不能向皇上奏献辞赋,也不在于他不能上书北阕,陈述治国安邦之策,而在于皇帝不赏识他。我自匆忙说明怀才不遇,天未许说明皇帝不赏识。赢得衣裾尘土描述了失意后的窘迫。
(2)开篇明确提出归隐之难:天下之大,无处容身。想要归隐,却没有功劳,何来身退?虚实结合,多景楼前,垂虹亭下,一枕眠秋雨是虚景,将虚景与心中渴望归隐的实情结合起来。结尾运用张翰的典故,表示自己决意归隐,颐养心性。


翻译赏析

《念奴娇(留别辛稼轩)》原文翻译及赏析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知音者少,算乾坤许大,著身何处?直待功成方肯退,何日可寻归路。多景楼前,垂虹亭下,一枕眠秋雨。虚名相误,十年枉费辛苦。
不是奏赋明光,上书北阙,无惊人之语。我自匆忙天未许,赢得衣裾尘土。白璧追欢,黄金买笑,付与君为主。莼鲈江上,浩然明日归去。

【作品鉴赏】
《念奴娇(留别辛稼轩)》开篇明确提出归隐之难:天下之大,无处容身。表达了作者缺少知音,无处托身的苦恼

题目“留别辛稼轩”,可提供如下信息:曾与辛弃疾在一起,这时候要离开了。这是一首赠别词,词中宜别后思念之情。(不过,本词没有,只是发牢骚)如果有什么与辛弃疾相同或相似的志趣,则会抒写出来。前三句,“乾坤”就是世界。“著身”就是托身。这三句的意思是,我知音很少,就算世界很大,我又到托身于何处呢?这句话突出了两个意思,一,辛弃疾就是他 的知音,两人有着共同的思想感情。二、辛弃疾这里就是他的托身之处。在辛这这里,他感到平安喜乐,其他的地方,于他而言,都是未知数。一方面表达了与辛弃 疾相聚的喜悦,一方面又表现了自己缺少知音、无处托身的苦恼。“直待功成方肯退,何日可寻归路。”读来十分酸涩。从注释看,词人根本没有做官,没有做官谈 什么功成身退,又谈什么何日寻归路。这两句显然是在发牢骚,怨恨自己不能做官以展抱负。“多景楼”与“垂虹亭”,单就其名字看,就可以知道乃是胜景所在。 “一枕眠秋雨”是说卧于床榻,听秋雨淅沥,听着听着,也许就睡着了。这三句写观美景,住美地,自由自在酣眠,简直就是神仙般的生活。不过,这不是神仙的生 活,而是隐士们的生活。它无非是作者做不了官,而设想出来的未来的隐士生活。此乃虚写。假如真要做了隐士,他就真快乐了。可惜的是,他与辛弃疾一样,是个不折不扣的积极的入世者,所以,后面的“虚 名相误”中,以官位为虚名,乃是吃不到葡萄狐狸说葡萄酸。后句“十年枉费辛苦”倒来得实在,追求了十年,一切努力都白费了。科举无路,做官无望,徒留悲伤。
整个上阕,就是讲做不了官的苦恼。

《念奴娇(留别辛稼轩)》运用张翰的典故,表示作者决意归隐,颐养心性
下阕前三句,“明光”是汉代宫殿名,后泛指宫殿。此指朝廷,所谓“奏赋明光”,就是向朝廷献上辞赋。“北阙”是古代宫殿北面的门楼,是臣子等候朝见或上书 奏事之处,此处亦指朝廷。所谓“”,就是向皇帝上书。“无惊人之语”的“无”与前句的“不是”形成双重否定。这三句是说,我不是没有才能,我不是在向朝廷 上书献赋时没有惊人之语。它否定了自己没有才能的说法,当然就是指责朝廷不识贤才,未能录用自己。“我自匆忙”的“匆忙”意思是急急忙忙。言外之意是,我 太急了。“天未许”指皇帝还没有答应我让我做官。这句是自嘲,同时也是表达对朝廷对皇帝的不满。“赢得”是落得、剩得。这两句是说,我太急了,皇帝还没有 答应让我做官,我只落得衣裾上尽是尘土。进一步说,说是我只落如如此狼狈,落魄不堪。下面说,至于拿出白璧和黄金追欢买笑,都让你担任主角吧。这是刘过对 辛弃疾的临别赠言,意思是说,我走后,追欢买笑的事儿,都由你去干了,俺就没法参与了。这一点暗示出辛弃疾、刘过等人闲遐时的风流韵事。如果这三句是写 辛,最后三句就是写己。词人说,我像张翰那样产生了莼鲈之思,我要飘然归隐了。“浩然”是不可阻遏、无所留恋貌。它表明词人归隐决心已下,无可更改了。这 个结尾点明了告别的主旨:我要归隐了。整首词可以概括为这样一句话,你不让我做官,我还不稀罕呢,我要归隐去了。

作者简介

刘过

刘过(1154~1206)南宋文学家,字改之,号龙洲道人。吉州太和(今江西泰和县)人,长于庐陵(今江西吉安),去世于江苏昆山,今其墓尚在。四次应举不中,流落江湖间,布衣终身。曾为陆游、辛弃疾所赏,亦与陈亮、岳珂友善。词风与辛弃疾相近,抒发抗...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xiaorob.com/zhuanti/ydlj/106209.html 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念奴娇·留别辛稼轩》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