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栏目

展开全部

收起全部

《荆卿里》和《荆轲山其二》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

阅读理解 时间:2023-12-26 01:05:13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稿

【原文】荆卿里
作者:袁枚

水边歌罢酒千行,生戴我头入虎狼。

力尽自堪酬太子,魂归何忍见田光?

英雄祖饯当年泪,过客衣冠此日霜。

匕首无灵公莫笑,乱山终古刺咸阳。

【原文】荆轲山(其二)
作者:尹礼

豪气无论剑不疏,祗缘生劫一筹迂。
图穷即断秦王首,千载应传好丈夫。

(1)袁诗尾联刺字用得非常精彩,请简要赏析。 (4分)
(2)两首诗对荆轲的评价有同有异,请简要分析。
(4分)

【答案】
(1)刺字形象地表现了乱山山势的陡峭、高耸;赋予乱山以人性,仿佛它也替荆轲抱憾,如利剑般刺向秦都;呼应了荆轲刺秦的故事;寄托了诗人对荆轲的深刻同情。
(2)两首诗都赞美了荆轲精神和壮举;袁诗赞美中有同情,将刺秦失败归因为匕首无灵;尹诗赞美中重批评,认为荆轲生劫秦王的想法是迂腐的。

【解析】
试题分析:
(1)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炼字题目,解题步骤:解释该字的含义,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分析表达效果及情感。尾联则站在同情角度,替荆轲说话,希望学科网人们不要嘲笑这位英雄,失败之因不在于人,而在于匕首不灵,没有发挥作用。你看那乱山锋芒如剑,直刺秦都咸阳。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把握,求同辨异,于诗歌来说,一是内容(意象、画面、情感、态度等),二是形式(结构、章法、技巧、语言特点等)。这里的比较,指向很明确,是就对荆轲的评价作比较。这就需要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找出评价语。一是第一首诗尾联,一是第二首诗的第二句,这是辨异的关键。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第二首:
英雄荆轲的豪迈气概就不用说了,他的剑术也是十分纯熟高明的。他刺杀秦王失败,只因为要生劫秦王迫使他答应不再发动战争进攻燕国的计划太迂腐天真了。如果荆轲在地图全部展开的时候就出其不意举起匕首杀死秦王,那么他作为一个成功除暴的大丈夫的美名应该就能够千古流传了。

翻译赏析

《荆卿里》原文翻译及赏析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水边歌罢酒千行,生戴我头入虎狼。
力尽自堪酬太子,魂归何忍见田光?
英雄祖饯当年泪,过客衣冠此日霜。
匕首无灵公莫笑,乱山终古刺咸阳。

【作品鉴赏】
《荆卿里》描写荆轲刺秦的故事,表现了乱山山势的陡峭、高耸,表达了诗人对荆轲的深切同情

“刺”字运用了拟人手法,赋予乱山以人性,仿佛它也替荆轲抱憾,如利剑般刺向秦都,呼应了荆轲刺秦的故事,形象地表现了乱山山势的陡峭、高耸,表达了诗人对荆轲的深切同情。赞美了荆轲的精神和壮举。对荆轲刺秦失败原因的认识,作者将刺秦失败归因为“匕首无灵”。

《荆轲山(其二)》原文翻译及赏析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豪气无论剑不疏,祗缘生劫一筹迂。
图穷即断秦王首,千载应传好丈夫。


【作品鉴赏】
《荆轲山(其二)》刺杀秦王只是要生劫秦王,迫使他答应不再发动战争进攻燕国的计划太迂腐天真了

英雄荆轲的豪迈气概就不用说了,他的剑术也是十分纯熟高明的。他刺杀秦王失败,只因为要生劫秦王迫使他答应不再发动战争进攻燕国的计划太迂腐天真了。如果荆轲在地图全部展开的时候就出其不意举起匕首杀死秦王,那么他作为一个成功除暴的大丈夫的美名应该就能够千古流传了。

作者简介

袁枚

袁枚(1716-1797),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清朝乾嘉时期代表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乾隆四年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乾隆七年(1742年)外调江苏,先后于,历任溧水、江宁、江...

尹礼

尹礼,清代诗人,字号不详,生卒年不详,由于年代久远,其生平已无法考证。...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xiaorob.com/zhuanti/ydlj/104513.html 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荆卿里》和《荆轲山其二》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