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栏目

展开全部

收起全部

《黄莺儿·赠燕》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

阅读理解 时间:2023-12-13 05:06:51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稿

【原文】黄莺儿·赠燕
作者:张潮

花落意难堪,向泥中,着意衔,携归画栋修花口。珠帘半缄,乌衣半掺,最难消王谢堂前憾。语呢喃,千般诉说,只有老僧谙。

(1)作着描写燕子,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3分)

【答案】(1)拟人,用典,虚实结合。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携归画栋修花口千般诉说等是拟人。王謝堂前,即王导和谢安,乌衣巷,原是三国东吴禁军的驻地,后东晋王谢再此居住,繁华一时,终归衰落,与花落衔花等实写对照,既是用典又是虚写。
(2)散曲中的燕子为何不衔泥而衔花?作者这样写抒发了怎样的情?(4分)
【答案】(2)怜惜花朵零落,衔花去修补彩绘的房梁上彩绘的花朵。抒发了惜花伤春、痛惜衰败的感情。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携归画栋修花口即修补房梁上斑驳的花朵,落花表明是春末。前四句写燕子惜花故衔花,实则寄托了作者惜花伤春之情。后四句通过写乌衣巷的衰落,王谢家族的没落以此抒发痛惜衰败之感。


翻译赏析

《黄莺儿·赠燕》原文翻译及赏析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花落意难堪,向泥中,着意衔,携归画栋修花□。珠帘半缄,乌衣半掺,最难消王谢堂前憾。语呢喃,千般诉说,只有老僧谙。(赠燕)

注释
“花口”:指初开的花,因花开时如口张状,故称。
“王谢堂前”:即王导和谢安,“乌衣巷”,原是三国东吴禁军的驻地,后东晋王谢再此居住。

【作品鉴赏】
《黄莺儿·赠燕》“寻常”两字,强调今昔居民截然不同,从而有力地表达了沧海桑田的巨变

作者描写燕子,运用了拟人、用典、虚实结合等表现手法。“携归画栋修花口”“千般诉说”等是拟人。“王谢堂前”,即王导和谢安,“乌衣巷”,原是三国东吴禁军的驻地,后东晋王谢再此居住,繁华一时,终归衰落,与“花落”“衔花”等实写对照,既是用典又是虚写。
这首散曲中的燕子不衔泥而衔花,是怜惜花朵零落,衔花去修补彩绘的房梁上彩绘的花朵。抒发了惜花伤春、痛惜衰败的感情。 “携归画栋修花口”即修补房梁上斑驳的花朵,“落花”表明是春末。前四句写燕子惜花故衔花,实则寄托了作者惜花伤春之情。后四句通过写“乌衣巷”的衰落,“王谢”家族的没落以此抒发痛惜衰败之感。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燕子是一种候鸟,春来秋去。从前燕子飞来,总是在王、谢等豪门世族宽敞的宅子里筑巢。如今旧世族的楼台亭阁荡然无存,这里住着的都是普通的百姓。燕子也只能“飞入寻常百姓家”了。开头特地用“旧时”两字加以强调,巧妙地赋予燕子以历史证人的身份。在第四句中再以“寻常”两字,强调今昔居民截然不同,从而有力地表达了沧海桑田的巨变。晋代豪门世族的覆灭,暗示当代的新贵也必将蹈此覆辙。

《黄莺儿·赠燕》诗中与刘禹锡的乌衣巷的表达有异曲同工之妙,借前人语句来抒发自己的感情
诗人张潮(1650—1707后)怀才不遇,流寓扬州十年之久,不免也染上沈仕(约1490—1565)的香奁曲风,如〔南中吕驻云飞〕“效沈青门唾窗绒十首”、〔南仙吕桂枝香〕“十香曲”十首之类,是其小令的主体风格,但在套数中竟出现隐括《出师表》、《陈情表》、《祭十二郎文》、《吊古战场文》四套悲愤慷慨的曲风,想必是受到时局剧变的激发。在张潮小令一片南曲软香气息中,唯有〔南商调黄莺儿〕“赠花间四友”较为可观,其“赠莺”云:“爱煞小幽禽,着黄衣,恰似金。……喜愔愔,天生不妒,到处结同心。”似在赞美天真无邪的美少女(或美少年);其“赠蝶”云:“双飞惹得我痴心艳。美修髯,便教梦化,栩栩又何嫌。”化蝶的遐想,倒也浪漫。四首咏物之中,私意以为“赠燕”与“赠蜂”是以重笔书写言外心声。

作者简介

张潮

张潮(生卒年不详),字山来,号心斋居士,歙县(今安徽省黄山市歙县)人。原居婺源(今属江西),十世祖于北宋天圣六年(1028)迁居歙之满田。后有一支移居广德州建平县(今安徽郎溪),自石桥府君(?-1607)“卜筑”县南蒋国村(今蒋固村)。府君...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xiaorob.com/zhuanti/ydlj/103046.html 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黄莺儿·赠燕》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