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栏目

展开全部

收起全部

《塞下曲四首其一》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

阅读理解 时间:2023-12-10 08:59:57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稿

【原文】塞下曲四首其一
作者:王昌龄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
不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1.诗歌前两联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对全诗有何作用?(6分)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回答。(5分)

参考答案
1.(6分)
前两联描绘了一幅无限肃杀的边塞秋景图。寒蝉在桑叶枯落的空旷桑林里鸣叫,边塞天气变冷,关内关外尽是黄黄的芦草。(3分)这两联借景抒情,营造了一种悲凉的气氛,为后面的抒情议论做了铺垫。(3分)
2.(5分)
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献身沙场的壮士豪杰的惋惜和对自恃勇武、炫耀紫骝的所谓游侠儿的讽刺;(3分)抒发了诗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之情。(2分)


1.前四句写边塞景物,其中空、寒二字有什么作用?(3分)
2.这首诗中作者写了两种人,试简析作者对这两种人的态度。(4分)
参考答案:
1.一个空字,以蝉鸣反衬出桑林的静寂,呈现出了边关的孤寂;(1分)寒字展现了入秋以后的边塞天气的寒冷,展现了边关的肃杀、荒凉。(1分)二字的运用表现了边塞将士战斗生活的艰辛。(1分)
2.作者对保卫边防,浴血奋战,献身沙场的幽并客这些勇士进行了热情的讴歌;(2分)对只尚空谈而游手好闲的游侠儿进行了严肃的批评。(2分)

翻译赏析

《塞下曲四首(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
不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注释
①萧关:古关塞名。幽并:幽州和并州,在今河北、山西北部、内蒙古、陕西等一带地区。其俗尚气任侠,此处借指豪侠之气。
②游侠儿:自恃勇武、讲义气而轻视生命的人。
③紫骝:古骏马名。

【作品鉴赏】
《塞下曲四首其一》通过写边疆苍凉景色,表达了对战争残酷及厌恶之情

唐代边事频仍,其中有抵御外族入侵的战争,也有许多拓地开边的非正义战争。这些战事给国家造成了沉重的负担,给人民带来极大的痛苦。无休止的穷兵黩武。主要由于统治者的好大喜功。同时也有统治者煽动起来的某些人的战争狂热作祟。这首小诗,显然是对后者的功诫。
这首诗可分前后两层意思。前四句为第一层,描绘边塞的秋景。作品所写是“八月萧关道”的景象,但诗人首先描绘的则是一幅内地的秋色图:“蝉鸣空桑林”,绿色的桑林叶落杈疏,显得冷落而萧条,又加之寒蝉的鸣叫,更寒意大起,诗诗中的主人公就在这样的季节踏上奔赴萧关的道路,走出一个关塞又进入另外一个关塞,边塞的景色就更为凄凉不堪了:他看到的只是“处处黄芦草”。诗人先以内地的秋景为衬垫,进而将边塞的从景描写得苍凉之极,其用意在于暗示战争的残酷和表达诗人对此的厌恶之情。

《塞下曲四首其一》作者对保卫边防,浴血奋战,献身沙场的勇士的讴歌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从来幽并客,皆共沙尘老”,与王翰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可谓英雄所见,异曲同工,感人至深。幽州和并州都是唐代边塞之地,也是许多读书人“功名只向马上取”、“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追逐名利的地方。然而,诗人从这些满怀宏图大志的年轻人身上看到的却是“皆共沙尘老”的无奈结局。末两句,以对比作结,通过对自恃勇武,炫耀紫骝善于驰骋,耀武扬威地游荡,甚至惹是生非而扰民的所谓游侠的讽刺,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对于战争的厌恶,对于和平生活的向往。前面讲的幽并客的时候,作者还没有什么贬意,字里行间里还隐约可见对于献身沙场壮士的惋惜之情。用“游侠儿”来形容那些只知道夸耀自己养有良马的市井无赖,作者的反战情绪有了更深层次的表达。此诗写边塞秋景,有慷慨悲凉的建安遗韵;写戍边征人,又有汉乐府直抒胸臆的哀怨之情;讽喻市井游侠,又表现了唐代锦衣少年的浮夸风气。

作者简介

王昌龄

王昌龄(698-757),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今西安)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王昌龄早年贫苦,主要依靠农耕维持生活,30岁左右进士及第。初任秘书省校书郎,而后又担任博学宏辞、汜水尉,...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xiaorob.com/zhuanti/ydlj/102504.html 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塞下曲四首其一》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