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栏目

展开全部

收起全部

《别范安成》和《答柳恽》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

阅读理解 时间:2023-12-10 05:09:04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稿

【原文】别范安成
作者:沈约

生平少年日,分手易前期。
及尔同衰暮,非复别离时。
勿言一樽酒,明日难重持。

梦中不识路,何以慰相思?

【原文】答柳恽
作者:吴均

清晨发陇西,日暮飞狐谷。
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雾露夜侵衣,关山晓催轴。
君去欲何之?参差间原陆。
一见终无缘,怀悲空满目。

1.两首诗所抒发的感情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5分)
2.两首诗共同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同:两首诗都写了离别时的悲伤。(1分)异:沈诗是当面送别,写暮年时的离别。(1分句中,两人都老了,已经不是年轻时离别的样子了。(1分)吴诗是寄诗送别,(1分)表达的是没有当面送别的遗憾和相见不易的感伤。终究无缘见一面,只能空白伤怀。(1分)
2.虚实结合(1分)沈诗及尔同衰暮,非复别离时是实写,而追怀少年时的离别和和设想梦中寻友是虚写。(2分)吴诗写清晨发陇西是实写,晚上到达飞狐谷和沿途所见为虚写。(2分)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使诗歌内容层次更丰富,更充分地表达了对友人的牵挂,不舍。(1分)

翻译赏析

《别范安成》原文翻译及赏析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回想起来我们在少年时期,相聚的日子很多,把分别后的再相会看得很容易。谁能想到,今日相见俱已到了衰老之年,已不是昔日别离之时了。请不要说这一杯饯别之酒太微薄,太平淡,须知今日一别,恐怕今生今世难有把酒相逢的机会了。分别之后,即使在梦中也难以相见,那用什么来聊慰你我一腔相思之情呢?

注释
①易:看得轻易。前期:来日重见之期。这两句是说,他和范岫年轻时离别,那时都把来日重逢看得很容易。
②衰暮:衰老之年。这两句是说,我和你现在都已衰老,不应该再离别了。
③勿言句:不要认为眼前这一樽离别之酒不算什么,恐怕明日离别之后就难得再有持杯共饮的机会了。
④梦中句:指战国时张敏和高惠的故事。张敏和高惠是好朋友,当别后相思之时,张敏做梦去寻高惠,但行至中途迷失了道路。这两句是说,我和你离别之后,即使也象古人那样梦中寻访,也将迷路,怎能安慰相思之情呢?

【作品鉴赏】
《别范安成》此诗前四句写少年离别之“易”,后四句写老年离别之“难”
此诗第一联说“生平少年日,分手易前期”,可见他们少年时代就已相知相识了。那时候,他们青春年少,踌躇满志,满以为一次离别算不了什么,天长日久,相聚的日子多得很。
“前期”,即别后预定再会的日子;“易前期”,把分别后的再会看得很容易。这可真是“少年不识愁滋味”了,少年不识离别的滋味。想不到岁月蹉跎,世事蹭蹬,人生如过眼烟云,倏忽就是几十年。昔日风华正茂的青年好友,今天把酒相逢之时,已是垂垂老暮、须髯尽白了。“及尔同衰暮,非复别离时”,虽是寻常语,家常话,但蕴涵却甚丰富、复杂。沈约历仕宋、齐、梁三代,眼看朝代兴衰,更替无常,无数亲朋好友,纷纷谢世,鲜有善终——世事苍茫,人生多蹇,今日把手相逢,已非昔日相离相别之时了,真有“而今识尽愁滋味”之慨!寻常诗句,包涵了多少人生的感喟啊!惟其如此,诗人才更加珍惜这次短暂的相逢。不久以后,他们又将分别了。少年之别,转眼已届耄耋之年;那么,老年之别呢?诗人的心情更加沉重了:“勿言一樽酒,明日难重持”!亲爱的朋友,请不要以为这一杯饯别之酒太微薄,微不足道,须知今日离别之后,恐怕今生今世难有把酒相逢的机会了!

《别范安成》在离别的哀愁之中,还含有对人生进行反思的意味

据《韩非子》载,战国时人张敏与高惠友善,张想念高,梦中往寻,中途迷路而返。最后二句即用此典,意谓分别以后,即使在梦中也难以相会,那么用什么来聊慰我的一腔相思之情呢?一言既出,依依惜别之情油然而生,令人不胜感慨之至。沈约曾提出作诗“三易”的原则,其中之一就是“用事易”。这诗最后一联用典,巧妙贴切而不露斧凿之痕,言若己出,确实体现了“用事易”的原则。
此诗抒情线索上有着鲜明特征。前四句写少年离别之“易”,后四句写老年离别之“难”,而络绎奔流在诗的底蕴的,则是“难”的深沉慨叹。诗人以“明日难重持”为感情枢纽,往前推移——念及少年意气的“易前期”,不由充满了追悔和遗恨;往后瞻望——遥想别后的相思,更增惆怅和哀伤之感。而且,惟有少年之“易”,才反衬、加重了老年之“难”的伤感;也惟有老年之“难”,才写尽说透少年之“易”的轻率。在这“易”与“难”的纷纭交错之中,一缕缕充满人生感喟的情丝,脉脉吐出,全诗也因而具有了丰富的涵载容量。因此,此诗在离别的哀愁之中,还含有对人生进行反思的意味,它之所以超越一般的离别之作、能够千年来被传诵不衰,其奥秘大概也正在于此吧。

《答柳恽》原文翻译及赏析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清晨发陇西,日暮飞狐谷。
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雾露夜侵衣,关山晓催轴。
君去欲何之?参差间原陆。
一见终无缘,怀悲空满目。

注释
①陇西:郡名,战国时秦所设置。北魏时辖境约当今甘肃陇西县一带。飞狐:古来的要塞关隘,在今河北省涞源县北、蔚县南,古称“飞狐之口”。柳赠吴诗有“夕宿飞狐关”句,即指此地。但两人的诗都是借用古代地名,并非亲历其地。
②这两句说昼夜兼行,不避风寒。
③催轴:即催车上路。这两句也是说晓行露宿,饱尝风霜之苦。
④原陆:高原和平陆。这两句是说,你这一去远隔高原和平陆,究竟去到哪里呢?
⑤无缘:无由。这两句是说,今后会面恐不容易,面对临别之景,更觉满目凄然。
【作品鉴赏】
《答柳恽》以实在的感受;同时它又是想像的、夸张的,用了虚写的手法,由虚实的结合,令诗意更为明朗而形象

“清晨”二句是应柳诗“夕宿飞狐关,晨登碛砾坂”而来,设想分手之后,柳恽的行色匆匆,日夜兼程。“陇西”是郡的名称,在今甘肃省陇西县,“飞狐谷”即柳恽诗中所说的“飞狐关”,是古代的要塞关隘,在今河北省涞源县,北跨蔚县界,古称“飞狐之口”。这两句举出两个遥远的地名,极言柳恽所去之地的辽远。“陇西”与“飞狐谷”相去不啻数千里,但这里说朝发夕至,自是夸张之辞,形容柳恽的行旅匆忙,道途艰险。这两句中用两个具体的地名,给读者以实在的感受;同时它又是想像的、夸张的,用了虚写的手法,由虚实的结合,令诗意更为明朗而形象。
“秋月照层岭”四句想象柳恽旅途中的景象与经历,极言其风霜雾露之苦。秋月照在层层的高岭之上,令人感到凄清而幽冷,寒风吹拂着高高的树木,枯黄的树叶纷纷飘零。“扫”字下得极有力,使人想见寒风阵阵,木叶尽脱的景象,渲染出了边地秋天的萧杀气氛。因为是夜行,所以说雾露侵湿了衣衫,经过一夜的旅途颠顿,至天色拂晓时分,关山才在晨曦中露出了它峥嵘的面貌,似乎在催促着行人快快前去。这里的“月”、“风”、“雾露”等天象与“层岭”、“高木”、“关山”等景物结合起来构成了索莫而壮阔的画面,“侵衣”、“催轴”则将人点缀其中,一幅“关山行旅图”宛然在目,柳恽旅途的艰险与辽远于此可见。

《答柳恽》此诗描述离情,却能从想象中的旅况落笔,构思巧妙,落实到送友,别情离绪,油然而生
“君去欲何之”以下四句写自己由分别而引起的悲哀。“君去”两句以设问的形式说明友人远去,去向那参差起伏的高原和平陆之间,正因为路途遥远,因而最后说,今后会面恐不容易,旧时情景虽历历在目,然也只是徒增悲伤,空怀追忆而已。以“君去欲何之”一问从描写行旅而过渡到抒怀,极为自然。“参差”二字描写高原平陆,也很形象,最后落实到送友,别情离绪,油然而生。
吴均是描写山水的能手,他的诗文多模山范水之作,风格清新挺拔,此诗描述离情,却能从想象中的旅况落笔,构思巧妙。诗中刻画山川阻隔,风露凄凉,形象而准确,体现了诗人描摹自然物象的本领。同时,诗的炼意炼字也都相当著力,如“寒风扫高木”之“扫”字,“雾露夜侵衣”之“侵”字,“关山晓催轴”之“催”字,都是锤炼得之,开了后代诗中“字眼”的风气,令读者想象出旅途中的风霜之苦,行程的匆遽无息,由此加强了诗的感染力,令离愁别绪更有了基础,“一见终无缘,怀悲空满目”,就不是无病呻吟了。
吴均的诗文后人以为“清拔有古气”(《南史》本传),即指出他的诗貌似信手写来,却不乏清新劲拔之气。此诗的描述中就可见既遒练清劲,又古朴自然的风格,全诗一气流走,似行云流水,自然写来,却不乏匠心,所以被后人视为一首成功的惜别之作。

作者简介

沈约

沈约(公元441~公元513年),字休文,汉族,吴兴武康(今浙江湖州德清)人,南朝史学家、文学家。沈约出身于门阀士族家庭,历史上有所谓“江东之豪,莫强周、沈”的说法,家族社会地位显赫。祖父沈林子,宋征虏将军。父亲沈璞,南朝宋淮南太守,于元嘉...

吴均

吴均(469~520年),字叔庠(xiáng),南朝梁文学家吴兴故鄣人(现在浙江安吉人)。生于宋明帝泰始五年(469),卒于梁武帝普通元年(520)。好学有俊才,其诗文清新,多为反映社会现实之作,深受沈约的称赞。其文工于写景,...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xiaorob.com/zhuanti/ydlj/102488.html 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别范安成》和《答柳恽》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