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栏目

展开全部

收起全部

《春怨 / 伊州歌》和《阳春曲·春景》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

阅读理解 时间:2023-11-26 13:05:29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稿

【原文】春怨 / 伊州歌
作者: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原文】阳春曲·春景
作者:胡祗遹

几枝红雪墙头杏,数点青山屋上屏。一春能得几晴明?三月景,宜醉不宜醒。
残花酝酿蜂儿蜜,细雨调和燕子泥。绿窗春睡觉来迟。谁唤起?窗外晓莺啼。
一帘红雨桃花谢,十里清阴柳影斜。洛阳花酒一时别。春去也,闲煞旧蜂蝶。

①《春怨》中打起黄莺儿,莫叫枝上啼和《春思》中谁唤起,窗外晓莺啼两句写黄莺的目的和抒发的感情有什么不同。
②《春怨》和《春思》在语言上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参考答案
①《春怨》一句写黄莺是为了表现少妇不愿意让黄莺来惊扰她的美梦,抒发了她对征戍亲人的思念。《春思》一句写黄莺是为了展现黄莺欢唱中的美好春景,表现了一种闲适、喜悦的心情。
②活泼、生动、口语化。

翻译赏析

《春怨/伊州歌》原文翻译及赏析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我敲打树枝把黄莺儿赶走,
不让它在那里声声啼鸣。
鸣声会惊破我的好梦,
到不了辽西去会见亲人。

注释
⑴春怨:一题“伊州歌”。
⑵打起:打得飞走。
⑶莫教:不让。
⑷妾:女子的自称。
⑸辽西:大约指唐代辽河以西营州、燕州一带地方。即今辽宁省锦州、朝阳至北京市东北怀柔、顺义一带,隋代因秦汉旧名曾于此地置辽西郡,寄治于营州,唐初改曰燕州,州治在辽西县。

【作品鉴赏】
《春怨/伊州歌》此诗要描绘的一幅生活画面,春光如此可爱,黄莺儿婉转的歌声又那么悦耳动听

这首小诗以妍美的生活意象体现幽怨的情思:在一家庭院的树梢头上,有几只爱唱歌的黄莺儿正在欢唱着,突然,住室的门被打开了从里面走出一位红颜少妇,嗔怒地把唱得正欢的黄莺儿赶跑了,口里还喃喃不已地自言自语着。
这就是此诗要描绘的一幅生活画面,春光如此可爱,黄莺儿婉转的歌声又那么悦耳动听,这位少妇为何无心欣赏良辰美景,反而要把黄莺儿赶走。原来,她的丈夫久戍边疆,遥遥千里,音容杳无,她寂寞惆怅而又无可奈何,只能寄希望于梦中和亲人相见。此刻,也许她在梦境中正走在去边地的路上,满心欢喜地盼望着和丈夫的会面,不知趣的黄莺儿偏偏在这个时候惊扰了她的美梦,她连这种虚幻的安慰也不能得到,必会把一腔怅恨无端地向着黄莺儿发泄。

五言绝句妙在以小见大,语短意长,这首诗正是如此。它摄取了一位少妇日常生活中一个饶有趣味的细节,反映了一个重大的社会课题。诗中所说的辽西,为唐朝东北边境军事要地,据史载,当时在唐朝东北边境上居住着奚、契丹等少数民族,唐王朝和契丹族之间多次发生战争,朝廷曾先后派武攸宜、张守珪等进击契丹人。天宝之后,契丹族更加强大。由于边事频仍,到辽西一带戍守的士卒往往长期不得还家,甚至埋骨荒陲。因此,广大人民希望统治者能够安抚边庭,过安定团聚的生活。唐代有不少诗人曾写过这个题材,如高适著名的《燕歌行》就涉及张守珪击契丹事。

《春怨/伊州歌》含蓄而又深刻地表现了广大人民在当时所承受的精神痛苦与哀怨情绪

令孤楚也写过一首五绝《闺人赠远》:“绮席春眠觉,纱窗晓望迷。朦胧残梦里,犹自在辽西。”这两诗的主旨与《春怨》并无二致,构思也颇为相似。不过,《闺人赠远》虽不能把丈夫盼回,却毕竟在梦中同亲人见了一面,《春怨》连这种虚幻的美梦也没有做成,怨情尤为沉重而凄惋。它以颇富民歌风味的清新的语言,通过一个意蕴丰富的动作性细节的描写,含蓄而又深刻地表现了广大人民在当时所承受的精神痛苦与哀怨情绪。
这首诗,语言生动活泼,具有民歌色彩,而且在章法上还有其与众不同的特点:它通篇词意联属,句句相承,环环相扣,四句诗形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达到了王夫之在《夕堂永日绪论》中为五言绝句提出的“就一意圆净成章”的要求。这一特点,人所共称。谢榛在《四溟诗话》中曾把诗的写法分为两种:一种是“一句一意”,“摘一句亦成诗”,如杜甫诗“日出篱东水,云生舍北泥。竹高鸣翡翠,沙僻舞鹍鸡”(《绝句六首》之一),属于此类;另一种是“一篇一意”,“摘一句不成诗”,这首《春怨》诗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首诗不同于惯常的起承转合的思路,而是突如其来地先写一个“打起黄莺儿”的动作意象,然后层层递进地叙明原因。为何“打起黄莺儿”,是因为不让黄莺在枝间啼叫;为何“莫教枝上啼”,是因为黄莺的歌声惊扰了佳人的好梦;为何特别恼怒黄莺“惊妾梦”,是因为它把佳人在梦中到辽西与丈夫会面这一线可怜的希望也给无情地打消了。四句小诗,句句设疑,句句作答,犹如抽蕉剥笋,剥去一层,还有一层。所以,它不仅篇法圆净,而且在结构上也曲尽其妙。

【名家点评】

《贵耳集》:作诗有句法,意连句圆。“打起黄莺儿······”一句一接,末尝间断。作诗当参此意,便有神圣工巧。
《唐诗品汇》:刘须溪云:恨恨无绝。
《陵阳室中语》:大概作诗从首至尾辄联属,如有理词状,此四句可为标准矣。
《艺苑卮言》:“打起黄莺儿······”不惟语意之高妙而已,其句法圆紧,中间增一字不得,着一意不得,起结极斩绝,而中自纡缓。无余法而有余味。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顾璘曰:此所谓调古者。周敬曰:极真极细,愈浅愈深。唐汝询曰:想头高,托意更苦。
《唐诗摘钞》:闺人梦远是常意,只要想头曲折如此,便佳。
《载酒园诗话》:金昌绪“打起黄莺儿······”令狐楚则曰:“绮席存眠觉,纱窗晓望迷。朦胧残梦里,犹自在辽西。”张仲素更曰:“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提笼忘采叶,咋夜梦渔阳。”或反语以见奇,或寻蹊而别悟。
《辍锻录》:唐人最善于脱胎,变化无迹,读者惟觉其妙,莫测其源。金昌绪“打起黄莺儿”云云,岑嘉州脱而为“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至家三拜先生(指方于),则又从岑诗翻出云:“昨日草枯今日生,羁人又动故乡情。夜来有梦登归路,未到桐庐已及明。”或触景生情,或当机别悟,唐人如此等类,不可枚举。
《唐诗别裁》:语音一何脆!一气蝉联而下者,以此为法。
《唐诗笺注》:忆辽西而怨思无那,闻莺语而迁怒相惊,天然白描文笔,无可移易一字。此诗前辈以为一气团结,增减不得一字,与“三日入厨下”诗,俱为五绝之最。
《网师园唐诗笺》:真情发为天籁、一句一意,仍一首如一句。
《诗法易简录》:此诗有一气相生之妙,音节清脆可爱。唯梦中得到辽西、则相见无期可知,言外意须微参。不怨在辽西者之不得归,而但怨黄莺之惊梦,乃深于怨者。
《南苑一知集》:望辽西,情也。欲到辽西,情紧矣。除是梦中可到辽西,又恐莺儿惊起,使梦不成,须于预先安排莫教他啼。夫梦中未必即到辽西,莺儿未必即来惊梦,无聊极思,故至若此,较思归望归者,不深数层乎?
《读雪山房唐诗序例》:司空曙之“知有前期在”,金昌绪之“打却黄莺儿”,张仲素之“提笼忘采桑”……或天真烂漫,成寄意深微,虽使王维、李白为之,未能远过。
《诗境浅说续编》:此等诗虽分四句,实系一事,蝉联而下,脱口一气呵成。

《阳春曲·春景》原文翻译及赏析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几枝初开的杏花红雪般堆在土状,点点青山如画屏一样隐现在屋上。一个春季,能有几天这样明媚、晴朗?阳春三月的景致令人陶醉,只适合醉眼朦胧地而不适合清醒地去欣赏。
花虽残了,蜂儿却把它酿成了蜜,雨虽来了,燕子却借它调好了筑窝的泥。绿荫窗下,浓睡的我醒来已经很晚了。是谁把我叫起?是那窗外早晨鸣叫的黄莺。
像一帘红雨飘下,那是凋谢了的桃花,十里长的柳荫,树影儿歪斜。一时间来洛阳赏花饮酒的人纷纷都告别了。春天归去了,闲坏了旧日里忙于采花的蜂蝶。

注释
⑴中吕:宫调名。阳春曲:曲牌名,又名“喜春来”、“惜芳春”。春景:曲题。
⑵红雪:形容初春盛开杏花的繁茂。
⑶觉来:醒来。
⑷红雨:比喻飘落的桃花。此出自唐代李贺《将进酒》:“桃花乱落如红雨”。

【作品鉴赏】

《阳春曲·春景》渲染出一派风和曰丽、蝶逐蜂嚷、百花争艳的烂漫春色

以“阳春曲”曲牌写春景,可谓名副其实。这组“阳春曲”包括三支小令,渲染出一派风和日丽、蝶逐蜂嚷、百花争艳的烂漫春色。虽是一组曲,但三首又各有侧重。
第一首可名之为“春晴”。首两句写景。首句写墙头杏花。这里的杏花不仅有数支,而且像堆琼砌玉的红雪般,这就突出了花的繁茂。这里的杏花是是晴天的景物。次句写青山。由于青山在屋后较远的地方,所以看上去像一架屏风。“一春能得几晴明?”强调这晴的难得,这一问句流露出了作者满意的心情。“三月景,宜醉不宜醒”,是在赞美令人陶醉的阳春三月,显示了作者悠然自得的心态。
第二首可名之为“春睡”。“残花酝酿蜂儿蜜,细雨调和燕子泥。”花虽然残了,蜂儿却还在花丛中飞来飞去,从残蕊中采蜜。这样的残花依然是美好的,不给人以零落凄凉之感。春雨往往令赏春者扫兴,可是燕子却还在雨中穿梭忙碌,衔泥筑窠,纷纷的细雨不但没有妨碍它们,反而帮助它调和泥土。燕子这是非常感激这细雨。燕子无情,人是有情的,这是诗人在赞美春雨。这两句体现了作者对生活观察的细致入微,从小小的虫鸟活动中看出了春意。作者以喜悦的心情写了残花、细雨,写了春的另一种旖旎。“绿窗春睡觉来迟”写窗内人的浓睡,似与窗外的燕、蜂无关,但一个“春”字点出了前后的内在联系,又加一个“绿”字对“春”做了补充,窗内窗外联成一片了。睡意之酣畅,正因为春天气候之宜人。“觉来迟”,毕竟还是醒了。是因为“窗外晓莺啼”惊醒的,这是对莺声的欣悦。这里写浓睡,是写了春天;写醒叫觉,也是写春天;都写了春天的美好。

《阳春曲·春景》中三支小令各有侧重,论述、问答、感叹,浑然一体而又多姿多彩

第三首可名之曰“春归”。首两句写春归的景色。上句写近景,下句写远景。“一帘红雨桃花谢”是房前景象。 “十里清阴柳影斜”是放眼远望的景象。初春之柳,是淡黄疏影;绿柳成荫已是春深了。两句构成残春景象,却仍然是美的:红花绿柳,相映成趣,色彩鲜丽,令人赏心悦目。下一句写人对春去的依依不舍。名花之城洛阳的人们赏春的人比平时多起来,是因为春已无多,也有为春饯别之意。最后两句,作者感叹:“春去也,闲煞旧蜂蝶。”没有了花,蜂蝶自然无所事事了。虽是感叹惋惜,却并不感伤。
总之,这组曲子将春意写得十分浓丽,使人得到暖融融、醉醺醺的感受,并在细小的物像中显出大自然复苏后的生机。三首曲子除了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外,在写法上也注意了变化。第一首论述,第二首问答,第三首感叹。三首比照,浑然一体而又多姿多彩。

作者简介

金昌绪

生卒年不详。唐朝余杭(钱塘)(今浙江杭州市)人,身世不可考,诗传于世仅《春怨》一首。...

胡祗遹

胡祗遹(zhīyù)(1227-1295)字绍闻,号紫山。磁州武安(今属河北省)人。于世祖朝历任户部员外郎、右司员外郎、太原路治中、河东山西道提刑按察副使、荆湖北道宣慰副使、济宁路总管及山东、浙西提刑按察使等职,以精明干练著称...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xiaorob.com/zhuanti/ydlj/99873.html 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春怨 / 伊州歌》和《阳春曲·春景》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