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栏目

展开全部

收起全部

《宿江边阁》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

阅读理解 时间:2023-11-13 09:07:42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稿

【原文】宿江边阁 / 后西阁
作者:杜甫

暝色延山径,高斋次水门。
薄云岩际宿,孤月浪中翻。
鹳鹤追飞静,豺狼得食喧。
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

(1)交代诗人宿江边阁所闻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2)试析颔联中宿翻两字的精妙之处。(4分)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3分)
(4)说说诗人的所见所闻。
(5)试述本诗的主旨。


【参考答案】
(1)鹳鹤追飞静,豺狼得食喧
(2) 宿字,活化了深夜山间薄云停驻的情态,翻字,荡开无穷的韵味,既写出了大江日夜奔流的气势,又烘托了诗人孤寂的情怀和难平的心绪,构成幽渺的艺术境界。
(3) 本诗写因社会的动乱,诗人有无力实现整顿乾坤的夙愿,故此忧心如焚,彻夜无眠的情形,表达了诗人忧心国事的情怀和潦倒艰难的处境。
(4)所见:山径一片昏暗,暮云罩着山崖,江水翻腾,水中的月亮也随着波浪而摇晃着。所闻:鹳鹤在水面上掠过,豺狼在山中的喧叫声。
(5)本诗写因社会的动乱,诗人又无力实现整顿乾坤的夙愿,故此忧心如焚,彻夜无眠的情形,表现出诗人忧心国事的情怀和潦倒艰难的处境。

翻译赏析

《宿江边阁 / 后西阁》原文翻译及赏析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暮色从远处的山道蔓延过来,

高高的西阁临近三峡瞿塘关。

淡淡的浮云在山岩之间栖宿,

孤独的月影跟随着波浪轻翻。

互相追飞的鹳鹤已渐趋安静,

捕得食物的豺狼正争斗声喧。

战乱不停辗转忧思难以入睡,

徒叹自己没有能力可以回天。

注释

(1)暝色:即暮色,夜色。

(2)延:展开,延伸。

(3)高斋:即江边阁。

(4)次水门:临近水边闸门。

(5)薄云岩际宿,孤月浪中翻二句化用何逊《入西塞示南府同僚》“薄云岩际出,初月波中上”的成句。际:之间,宿:栖宿。

(6)追飞静:静静地追逐飞翔。得食喧:喧闹地争抢食物。

(7)“豺狼”句有暗喻当时军阀混战之意。

(8)正乾坤:意谓拨乱反正,改天换地。

【作品鉴赏】

《宿江边阁 / 后西阁》杜甫描写作者在移居之前,夜宿西阁的所见所闻所感

首联对起。“瞑色”句点明时间。一条登山小径,蜿蜒直抵阁前。“延”有接引意,联接“暝色”和“山径”,仿佛暝色是山径迎接来的一般,赋于无生命的自然景物以生趣。这句写出了苍然暮色自远而至之状。“高斋”指西阁,有居高临下之势。这句是说西阁位置临近雄据长江边的瞿塘关。

颔联写当时所见。诗人欣赏绝境的物色,为初夜江上的山容水态所吸引,写下了“薄云岩际宿,孤月浪中翻”的名句。这两句仇兆鳌解释说:“云过山头,停岩似宿。月浮水面,浪动若翻。”薄薄的云层飘浮在岩腹里,就像栖宿在那儿似的。江上波涛腾涌,一轮孤烛的明月映照水中,好像月儿在不停翻滚。这两句是改何逊“薄云岩际出,初月波中上”(《入西塞示南府同僚》)句而成,诗人从眼前生动景色出发,只换了四个字,就把前人现成诗句和他自己的真实感受结合起来,焕发出夺目的异彩。仇兆鳌把它比作张僧繇画龙,有“点睛欲飞”之妙。何逊的诗写的是金陵附近西塞山前云起月出的向晚景色;杜甫的诗写的是夔州附近瞿塘关上薄云依山、孤月没浪的初夜景致。夔州群山万壑,连绵不绝。飞云在峰壑中缓慢飘流,夜间光线暗淡,就像停留在那里一样。诗人用一个“宿”字,显得极为稳贴。夔州一带江流向以波腾浪涌著称。此诗用“浪中翻”三字表现江上月色,就飞动自然。诗人如果没有实感,是写不出来的。读者从这里可以悟出艺术表现上“青胜于蓝”的道理。

《宿江边阁 / 后西阁》杜甫抒发了诗人关心时事,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颈联写诗人深夜无眠时所见所闻。这时传入耳中的,但有水禽山兽的声息。鹳,形似鹤的水鸟。鹳鹤等是专喜捕食鱼介类生物的水鸟,白天在水面往来追逐,搜寻食物,此刻已停止了捕逐活动;生性贪狠的豺狼,这时又公然出来攫夺兽畜,争喧不止。这两句所表现的情景,切合夔州附近既有大江,又有丛山的自然环境。也在一定程度上唤起读者对当时黑暗社会现实的联想。被鹳鹤追飞捕捉的鱼介,被豺狼争喧噬食的兽畜,正是在战乱中被掠夺、被压榨的劳动人民的一种象征。

尾联对结。中间两联都写诗人不眠时见闻。这一联才点出“不眠”的原委。765年(永泰元年)五月,杜甫离开成都草堂东下,第二年春末来到夔州。这时严武刚死不久,继任的郭英乂因暴戾骄奢,为汉州刺史崔旰所攻,逃亡被杀。邛州牙将柏茂琳等又合兵讨伐崔旰,于是蜀中大乱。杜甫留滞夔州,忧念“战伐”,寄宿西阁时听到鹳鹤、豺狼的追逐喧嚣之声而引起感触。诗人早年就有“致君尧舜上”、“常怀契与稷”的政治抱负,而今飘泊羁旅,无力实现整顿乾坤的夙愿,社会的动乱使他忧心如焚,彻夜无眠。这一联正是诗人忧心国事的情怀和潦倒艰难的处境的真实写照。

此诗全篇皆用对句,笔力雄健,毫不见雕饰痕迹。它既写景,又写情;先写景,后写情,是融景入情、情景并茂的一首杰作

【名家点评】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清代):

刘辰翁曰:自是仙骨。吴山民曰:“翻”字佳,作对语结整有力,周启琦曰:阴铿有“薄云岩际出,初月波中上。”杜有“薄云岩际宿,孤月浪中翻。”又阴有“花逐下山风”,杜有“云逐度溪风”,所谓祖述有自,青出于蓝也。若今人病为盗袭矣。

《读杜心解》(清):

李子德云:写时地毫无遗憾,结正稷、契分中语;全诗雄健,是以副之。

《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清):

陈德公曰:“延”、“次”字法高老。三、四袭古,可知前人好古,心摹手追,不嫌直用。如此后半作庄语,亦有正气在,评:水部句亦自佳。但“出”、“上”二字无甚分别。少陵易“出”以“宿”,易“上”以“翻”,一静一动,意象各殊。且“宿”字切合夜景,而“翻”字尤写得月涌江流,涵光弄碧,上下不定,正从不眠中领略得来,故当让此公青出。

作者简介

杜甫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汉族,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人,出身京兆杜氏分支之一的襄阳杜氏。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xiaorob.com/zhuanti/ydlj/98029.html 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宿江边阁》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