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栏目

展开全部

收起全部

《长安晚秋 / 秋望 / 秋夕》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

阅读理解 时间:2023-11-10 08:59:57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稿

【原文】长安晚秋 / 秋望 / 秋夕
作者:赵嘏

云物凄凉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1.结合诗歌前三联简要分析本诗在写景上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6分)
2.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5分)

参考答案
1.①写景富有角度变化:首联全景描写长安,颔联仰视,颈联俯瞰。②写景选取秋天典型景物:残星、大雁、菊花、莲花,韵味清远,与思乡归隐的情感相契合。③写景动静结合、视听结合、匠心独运:流动的云雾宫阙,飞动的大雁,静静开放的紫菊,红花落尽的睡莲,秋意清冷、闲雅静穆中回荡哀婉悠扬的笛声,让人黯然神伤。(其他可以认可的答案:写景融入情感,情景交融;首联写景奠定全诗感情基调;写景时巧用修辞,比喻拟人的使用,借莲花、菊花的仪容,更好地表现伤感意绪。以上各点答出一点给2分;每点关键术语1分,分析1分;答对三点得6分。)
2.尾联表达诗人故园之思、归隐之意。(一点1分,2分)写家乡鲈鱼的风味此时正美,我不回去享用,却囚徒似的留在这是非之地的京城,所为何来!(简析尾联诗句内容,2分)此处用典故鲈鱼正美,用西晋张翰、左传楚囚事,表达故园之情和退隐之思。(点出术语用典1分)

翻译赏析

《长安晚秋/秋望/秋夕》原文翻译及赏析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拂晓的云与攀在漫天游动,楼台殿阁高高耸立触天空。
残星点点大雁南飞越关塞,悠扬笛声里我只身倚楼中,
艳萦的菊花静静地吐芳幽,红红的莲花落瓣忧心忡仲。
可惜鲈鱼正美回也回不去,头戴楚冠学着囚徒把数充。

注释
⑴凄清:指秋天到来后的那种乍冷未冷的微寒,也有萧索之意。清,一作“凉”。拂曙:拂晓,天要亮还未亮的时候。流:指移动。
⑵汉家宫阙(què):指唐朝的宫殿。动高秋:形容宫殿高耸,好像触动高高的秋空。
⑶残星,天将亮时的星星。雁横塞:因为是深秋,所以长空有飞越关塞的北雁经过。横,渡、越过。塞,关塞。
⑷长笛:古管乐器名,长一尺四寸。
⑸紫艳:艳丽的紫色,比喻菊花的色泽。篱:篱笆。
⑹红衣:指红色莲花的花瓣。渚:水中小块陆地。
⑺鲈(lú)鱼正美:西晋张翰,吴(治今江苏苏州)人。齐王司马冏执政时,任为大司马东曹掾。预知司马冏将败,又因秋风起,想念故乡的菜莼妒鱼脍的美味,便弃官回家。不久,司马冏果然被杀。
⑻南冠:楚冠。因为楚国在南方,所以称楚冠为南冠。《左传·成公九年》:“晋侯观于军府,见钟仪,间之日:‘南冠而絷者谁也?’有司对曰:‘郑人所献楚囚也。使悦之,召而吊之。’后用以“南冠”指囚徒或战俘。

【作品鉴赏】
《长安晚秋/秋望/秋夕》通过诗人望中的见闻,写深秋拂晓的长安景色和羁旅思归的心情

这首七律,通过诗人望中的见闻,写深秋拂晓的长安景色和羁旅思归的心情。
首联总揽长安全景。在一个深秋的拂晓,诗人凭高而望,眼前凄冷清凉的云雾缓缓飘游,全城的宫观楼阁都在脚下浮动,景象迷蒙而壮阔。诗中“凄清”二字,既属客观,亦属主观,秋意的清冷,实衬心境的凄凉。正是这两个字,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长安晚秋/秋望/秋夕》寥落的残星,南归的雁阵,这是秋夜将晓时天空中最具特征的景象
颔联写仰观。“残星几点”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雁横塞”取动势,“人倚楼”取静态。景物描写见闻动静的安排,颇见匠心。寥落的残星,南归的雁阵,这是秋夜将晓时天空中最具特征的景象;高楼笛声又为之作了饶有情韵的烘托。这两句是说:晨曦初见,西半天上还留有几点残余的星光,北方空中又飞来一行避寒的秋雁。诗人的注意力正被这景象所吸引,忽闻一声长笛悠然传来,寻声望去,在那远处高高的楼头,依稀可见有人背倚栏杆吹奏横笛。笛声那样悠扬,那样哀婉:是在喟叹人生如晨星之易逝,还是因见归雁而思乡里、怀远人?吹笛人,你只管在抒写自己内心的衷曲,却可曾想到你的笛音竟这样地使闻者黯然神伤吗?这一联是赵嘏的名句。据《唐诗纪事》卷五十六记载,诗人杜牧对此赞叹不已,因称赵嘏为“赵倚楼”。杜牧如此激赏,恐怕就是由于它选景典型、韵味清远的缘故。

《长安晚秋/秋望/秋夕》借菊之憔悴写人的愁苦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颈联写俯察。夜色褪尽,晨光大明,眼前景色已是历历可辨:竹篱旁边紫艳的菊花,一丛丛似开未开,仪态十分闲雅静穆;水塘里面的莲花,一朵朵红衣脱落,只留下枯荷败叶,满面愁容。紫菊半开,红莲凋谢,正是深秋时令的花事;以“静”赋菊,以“愁”状莲,都是移情于物,拟物作人,不仅形象传神,而且含有浓厚的主观色彩。这与李清照《声声慢》中“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借菊之憔悴写人的愁苦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目睹眼前这憔悴含愁的枯荷,追思往日那红艳满塘的莲花,使人不禁会生出红颜易老、好景无常的伤感;而篱畔静穆闲雅的紫菊,俨然一派君子之风,更令人忆起“采菊东篱下”的陶靖节,油然而起归隐三径之心──写菊而冠以“篱”字,取意就在于此。
上面三联所写清晨的长安城中远远近近的秋色,无不触发着诗人孤寂怅惘的愁思;末联则抒写胸怀,表示诗人毅然归去的决心。诗人说:家乡鲈鱼的风味此时正美,我不回去享用,却囚徒也似的留在这是非之地的京城,所为何来!“鲈鱼正美”,用西晋张翰事,表示故园之情和退隐之思;下句用春秋锺仪事,“戴南冠学楚囚”而曰“空”,是痛言自己留居长安之无谓与归隐之不宜迟。

《长安晚秋/秋望/秋夕》思归典故的运用,使得全诗意境深远而和谐,风格峻峭而清新

诗中的景物不仅有广狭、远近、高低之分,而且体现了天色随时间推移由暗而明的变化。特别是颔颈两联的写景,将典型景物与特定的心情结合起来,景语即是情语。雁阵和菊花,本是深秋季节的寻常景物,南归之雁、东篱之菊又和思乡归隐的情绪,形影相随,诗人将这些形象入诗,意在给人以丰富的暗示;加之以拂曙凄清气氛的渲染,高楼笛韵的烘托,思归典故的运用,使得全诗意境深远而和谐,风格峻峭而清新。
【名家评价】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杜紫微览赵渭南卷,《早秋》诗云:“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吟咏不已,因目为“赵倚楼”。
明·廖文炳《唐诗鼓吹注解》:此在长安因感晚秋之景,而怀故园也。
明·陆时雍《唐诗镜》:三四景色历寂,意象自成。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周弼列为前虚后实体。此羁迹长安,因感晚秋之景而怀思故园不得归以适志,而兴留滞他乡之恨也。次联“雁”字,“人”字,诗眼,用拗字,此独妙。承祐诗大抵清幽便捷,评者谓不减刘随州。
明·许学夷《诗源辨体》:“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一联,杜紫微赏咏不已,称为“赵倚楼”,惜下联不称。
清·金圣叹《批选唐诗》:清耸。
清·金圣叹《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通篇苦在一“空”字,可知?
清·钱朝《唐诗鼓吹笺注》:“云物凄凉”,晚秋也;“汉家宫阙”,长安晚秋也:此皆倚楼人之所望也。三又接笔以“残星几点”写“雁横塞”,再写晚秋;四即顺笔以“长笛一声人倚楼”作对。此真绝好章法,宜为千古绝。
清·朱之荆《增订唐诗摘钞》:韵用“楼”字,唐人多有佳句,此“楼”字更用得妙。······“雁”、“菊”、”莲”、皆秋时之物;曰“几点”、“一声”、“半开”、“落尽”,皆写凄凉;而又以“静”字、“愁”字点破。“长笛”一句,写凄凉更透露。
清·陆次云《五朝诗善鸣集》:高华新灿,赏杜紫微称美不置。
清·何焯《唐三体诗评》:第二万钧之力。“流”字起“动”字,蕴藉至此。
清·何焯《唐律偶评》:“动”字暗藏秋风起在内。直是社稷倾摇景象,不可显指,半明半暗,深于诗教······“长笛”乃山阳之感也。五六“半开”、“落尽”言归期已后,犹不知几,岂有人执其手足耶?诗至此,安得不令杜紫微俯首!
清·胡以梅《唐诗贯珠》:调高气畅。其灵活处,炼字得力。“流”字落想佳。
清·王谦《碛砂唐诗》:真有灵气中涵、不可摸索之妙。何也?残星几点,天光欲曙矣;翔雁南飞,秋声已惨,况值长笛风清,动人旅思之时乎?悄然生感,倚楼独立,正觉难以为情也,陶铸成句,毫不道破,令人诵之,悠然远引,所以延誉当年、流传后世者,定精神与之俱在也(“残星”二句)。
清·赵臣瑷《山满楼笺注唐人七言律》:此不得志而思归之作也······三四“残星”、“长笛”,见景实事,而以“雁横塞”陪出“人倚楼”,自是兴体。格高调响,杜紫微吟赏不已,称之为“赵倚楼”,有以也。夫五之“篱菊静”,六之“渚莲愁”,正所以双逼起七之“鲈鱼美”,皆遥想故园景物也······“空戴南冠”,一“空”字最苦,其所以欲归,正在此。
清·黄叔灿《唐诗笺注》:此诗感秋思归,为达曙晓望,故有“汉家宫阙”之句······结言思归不得,借“楚囚”以托之。
清·纪昀《瀛奎律髓汇评》:第二句点长安。以长安结。三四佳,余亦平平。
清·曹锡彤《唐诗析类集训》:首以凄凉作骨,末结所以凄凉之意。

作者简介

赵嘏

赵嘏,字承佑,楚州山阳(今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人,约生于宪宗元和元年(806).年轻时四处游历,大和七年预省试进士下第,留寓长安多年,出入豪门以干功名,其间似曾远去岭表当了几年幕府。后回江东,家于润州(今镇江).会昌四年进士及第,一年后东归...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xiaorob.com/zhuanti/ydlj/97640.html 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长安晚秋 / 秋望 / 秋夕》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