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栏目

展开全部

收起全部

《宁静是有“地力”的土壤》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

阅读理解 时间:2023-09-02 01:06:37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稿

宁静是有地力的土壤 (18分)

张峪铭
 ①土地是要休息的,它如人一样。
 ②当季节将一床雪袄冰被覆盖在大地上的时候,我知道,这是让土地好好休眠累了几个季节,长了几季庄稼,也该歇歇了。于是土地在冰封的河流下,在厚厚的雪被里,慢慢进入了梦乡。瘦了的土地,在梦中渐渐恢复了地力,一觉醒来,又以蓄足了的精力,去催生万物。是啊,没有地力的土壤,任何种子也找不到生命的方向。
 ③人也是需要休息的,还需要宁静。宁静是一幅画的底色,单一而纯清,你可在上面演绎色彩的故事;宁静是一块土地,肥沃而平坦,你可以在里面播撒智慧的种子。宁静可以致远。要想让自己促狭的心胸变得宽阔,人必须在宁静中拓展自己思维的疆土。
 ④苏东坡踌躇满志时,虽也是才华横溢,但在尔虞我诈的朝廷,写就的文章也不过是应景之作。当其绚丽的生活坠入谷底,瞬间只剩下一片灰暗之色。无车马之喧,也无恭维之言。宁静,宁静得没有半声问候,只闻自己的心跳;沉淀,沉淀得没有一丝亮光,只有泥土的颜色。于是思维在漫长的宁静中,发酵成地力旺盛的土壤,渐渐地有了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的达观豪放,也就有了《赤壁赋》与《赤壁怀古》的不朽华章。台湾作家林清玄说:我们如果有颗宁静的心,即使是默默坐着,也可以感受到时间一步一步从心头踩过。能感受被时间的脚步踩过的心田,接通了地气与天光,思想怎能不生出万丈光芒?
 ⑤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说,他小说中的奇妙想象,得益于当年放羊的牧场。偌大的牧场只有他和十几只羊。他躺在辽阔的草地上,是牧场上唯一的主宰。蓝天下,宁静中,风在动,云在飘,他的思绪也在飞。是宁静激活了他奇特的想象,是宁静积蓄了他生命的能量。
 ⑥可现代许多人,在物质富足的时候,却越来越难以让自己宁静下来。生活的快节奏,让心疲于奔命;物质的强烈欲望,让心痛苦不堪。于是,人们将心灵寄托在热闹之中。在觥筹交错中,喝着热闹的酒;在霓虹闪烁里,唱着嬉闹的歌。没有宏大的布置不算排场,没有雷动的掌声不会说话不闹点响动,人就不踏实,就如走夜路,故意吹着口哨给自己壮胆。可叹的是,想在喧嚣里求取,想在纷闹中扩充,只能得一时之满足,最后,心灵反遭紧缩包围。到头来,生存的土壤日益变浅,地力渐渐消失,上面只能长些浅根杂草了。
 ⑦星云大师说过,愿望太多就增加烦恼,烦恼多了心就无法宁静,就更空虚。在名和利上,不要过分追求拥有,要用宁静的心去感受有与无,有带来的安乐是有限的,无带来的安乐是无限的。腾出物欲空间,让宁静驻在心中,你就能修炼得内心强大,修炼得百毒不侵。
 ⑧ 心烦意乱,不能宁静,你的思想像狂风吹过的苇草,七零八落;热衷喧闹,拒绝宁静,你的智慧如月迷津渡,楼台雾锁。正如王安石笔下的方仲永,没有了宁静,也就没有了灵感,文思枯竭,智慧长不出新芽,也守不住曾经。
 ⑨大智者莫不是气定神闲,如得道之高僧,在慌乱的小沙弥面前,依然镇静自若。心有宁静,无故加之而不怒,骤然临之而不惊。因为明白,来的终究要来,去的终将要去。宁静筑就了心里强大的基石,承载着大德、大智与大勇。所谓急中生智,也只不过将脑中一切无关的事,快速调为静音状态,顿时生出化解危难的智慧。
⑩静能修身,静能生慧。因为宁静的心,是有地力的土壤。
(选自《现代阅读》2022年第1期)
10.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宁静是有地力的土壤。

11. 开头①②两段写土地要休息有什么作用?(4分)

①引出下文人需要休息也需要宁静的论题;②运用比喻论证,以土地通过休眠恢复地力,来说明人必须在宁静中拓展自己思维的疆土的道理。

12. 文章④⑤⑥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联系内容简要说说有什么作用?(4分)

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以苏轼和莫言在宁静中创造不朽的作品和现代人浮躁喧嚣的生活状态进行对比,有力的论证了中心论点(或静能生慧的道理)

13.人和土地一样需要宁静。细心阅读一至五段,体会东坡和莫言的事例,为什么说宁静是有地力的土壤?(4分)

疲于应付快节奏的生活;②拥有强烈的物质欲望。

14.联系全文,谈谈你对第七段中无带来的安乐是无限的这句话的理解。(4分)

并非什么都没有,而是指不要过分追求拥有,应学会剔除冗杂的物欲,让宁静驻守心灵,才可以获得大德、大智和大勇,这样的人即使在厄运之中也能感受到生活的平安喜乐。(大意相同即可)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xiaorob.com/zhuanti/ydlj/88280.html 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宁静是有“地力”的土壤》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