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栏目

展开全部

收起全部

《病梅馆记》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

阅读理解 时间:2022-11-07 13:10:11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稿

《病梅馆记》 同步阅读

(一)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1.下列加线的词,说得正确的一项是()

①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②庭中始为篱,已为墙

③一日,大母过余曰④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也

A.①②意思相同,③④意思不同。B.①②意思不同,③④意思相同。

C.①②意思不同,③④意思不同。D.①②意思相同,③④意思相同。

2.下列句中加线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已为墙,凡再变矣已:已经B.妪每谓余曰每:每次

C.先妣抚之甚厚抚:抚养D.令人长号号:哭

3.选出疑问句不同的一项()

A.儿寒乎?欲食乎?B.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C.壮士,复能饮乎? D.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

4.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墙往往而是隔墙到处都是

B.某所,而母立于兹这地方,你母亲曾经站在这儿

C.余自束发读书轩中我从十五岁起,就在轩中读书

D.令人长号不自禁让人长久地号叫禁也禁不住

5.能够表现祖母关怀孙子的一组句子是()

①某所,尔母立于兹。②儿寒乎?欲食乎?

③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④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⑤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而朝,他日汝当用之

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⑤D.②④⑤

6.对这段文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前,院子的南北是一个整体,后来分了家,院中开了许多小门,一变再变,院中有许多墙壁了。

B.老妪是祖母的婢女,给两代人喂过奶。

C.作者和老妪对祖母的感情深厚,回忆祖母的话,都落下了眼泪。

D.祖母希望作者将来有一天能考上官,并把祖上留下的象笏交给了他。

(二)

由是观之,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p)于朝廷,赠谥美显,荣于身后;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yǒu)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故予与同社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1.下列句中加线的词,含义相同的两项是()

A.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或师焉,或不焉

B.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C.亦以明死生之大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D.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2.对下列句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又剪发杜(塞、闭)门其辱人贱(卑贱)行

B.视(比较)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忠义暴(显露)于朝廷

C.荣(荣耀)于身后斯固百世之遇(际遇)也

D.以老(老人)于户牖之下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同情)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

3.下列句中的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①不能容身于远近②忠义暴于朝廷③荣于身后

④匹夫有重于社稷也⑤以老于户牖之下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④⑤

4.下列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能容身于远近不能被远近的人收留

B.佯狂不知所之者或假装疯狂,不知逃到什么地方去了

C.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不这样,命令五个人保护他们的领头人并且老死在家里

D.匹夫有重于社稷也老百姓对于国家兴亡的大事也能发挥重要作用啊

5.这一段的关键句是()

A.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

B.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C.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斯百世之遇也

D.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哉

6.对本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把五人和阉党高官辱人贱行对比,颂扬了五人临刑时的勇毅。

B.作者把五人同周公并列,众人为之折腰洒泪,可见其品格之高,影响之大。

C.作者用假设句,从反面说明五人及周公之死的可贵。

D.最后一句,揭示作记的缘由和目的,点明文章的中心思想。

(三)

江宁之龙蟠,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皆产梅。或曰: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固也。此文人画士心知其意,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删密,锄正,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

1.根据句式特点,对下列句中加线的词解说得不正确的一项是()

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

A.曲和直是反义词,欹和正是反义词,疏和密也是反义词。

B.姿、景、态的意思是景致的意思

C.以为是把当作的意思,则是就的意思

D.作者用两两对比的方式,形象地揭示了某些人对梅的审美标准。

2.业字有下面几种义项,①职业,②功业,③从事某种职业,④学业、业务知识。在下面的句子后填上业的义项(只填序号)。

A.以夭梅病梅为业()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吾业是有年矣()D.指挥若定,不世之业也()

3.下列句中加线的词,与现代汉语表意相同的一项是()

A.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B.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

C.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D.有以文人画士孤僻之隐明告鬻梅者

4.对下列两个句子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

A.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指统治者帮凶奴才,根据主子意图,奔走效劳的卑劣行径。

B.斫、删、夭、锄、遏,写出了统治者摧残人才的恶劣手段;江浙之梅皆病说明后果的严重,人才受害之惨。

C.这几句用词精当,斫、锄表现其对正直人才的粗暴摧残,删字暗喻大批人才遭到迫害,夭字象征新生力量被扼杀,遏字意味着不让发扬蓬勃朝气。而养字形象点出了他们豢养奸佞小人的险恶用心。

D.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这一句满怀义愤的议论,无情地痛斥了统治者的罪行。句中两个之字的用法相同。

5.对这一段文字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一段话,除开头一句介绍论述的对象外,其他的文字均为揭示产生病梅的根源。

B.病梅产生的社会原因是文人画士斫正、删密,夭其稚枝。

C.或曰中的或指那些文人画士和那些鬻梅者。

D.要使梅成为欹、疏、曲的姿态,那些求钱之民就可以做到。

6.对这段文字的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一段中的梅,比喻人才,作者使用托物言志的手法。

B.文段用了不少整齐的句子,使文章气势充沛,感情强烈

C.作者用语言描写的手法,引出了批驳的对象。

D.对比手法的运用,动词、形容词的运用,强化了作者对最高统治者对人才摧残的愤恨之情。

答案:

(一)1.C2.D3.B4.D5.C6.C

(二)1.A、D2.D3.B4.C5.D6.C

(三)1.B2.A①B④C③D②3.D4.D5.A6.D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xiaorob.com/zhuanti/ydlj/7996.html 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病梅馆记》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