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栏目

展开全部

收起全部

《千万别折腾汉字10分》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

阅读理解 时间:2023-07-20 09:05:22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稿

千万别折腾汉字(10分)

①这两年,总有人拿汉字说事。一会儿说繁体字要进课堂,一会儿又说用十年时间,放弃简化字、恢复繁体字。如果你像小沈阳那样问一句为什么呢?他会说出一大串的理由:第一,现在已是电脑时代,不存在书写困难的问题;第二,台湾至今还在用繁体字,大陆恢复繁体字,有助于海峡两岸的统一;第三,简化字太粗糙,破坏了汉字的审美效果。一副振振有词的样子,真像是真理在握似的。

②可是,了解一下汉字的历史,你就不能不对这种主张打个问号。作为一个符号系统,形态的繁简是有其自身的演变规律的。汉字诞生之初, 曾经由简到繁,这是为了提高识别的清晰度,让每一个汉字都能具有鲜明的标志;但繁到一定程度便成了负担,于是从汉代开始,汉字在总体上由繁趋简,人们考虑的是学习和使用的便捷。讨论汉字繁简问题,是不能忽略这个大背景的。

③随便举个例子吧,比如灰尘的尘字。他在战国时候的写法,是三个鹿字构成品字形,再在上面鹿的两旁各加一个土字。这是一个会意字,意思是群鹿飞奔,尘土飞扬。就造字来说,这个字是造得很形象的;可是一个字要写三十九笔,在当时的书写条件下,简直是一场苦役。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个逐步简化的过程:先是去掉一个土字写成了 ,后来又去掉两个鹿字写成了塵;即使简化到这种程度,人们还是不胜其繁,民间又出现了俗体字尘。今天,这个字已经成为我们的简化字。小土为尘,何等聪明!它凝聚着我们祖先创造的智慧,也记录着汉字发展的轨迹。舍尘字不用而恢复到塵甚至是三鹿两土的战国形象,这不是开历史的倒车吗?

④不错,现在是电脑时代,可学习汉字,还是要从一笔一画开始的,并不因电脑而改变它的认知规律。有位语言学家曾告诉我,当年推行简化字,他曾到一所学校里告诉小学生,以后你们再写学校的学字,只要写八画的学,不必再写十六画的學。这话刚一说完,课堂里便掌声雷动。想到这一场景,我总觉得推行简化字充满人文关怀,不仅是为了文化的普及,更是对生命的一种尊重。否则,人们在一笔一画上,将要虚掷多少时间和精力。

⑤至于以繁体字推动海峡两岸的统一,其实也是一种幼稚的想法。文字是不能代替政治的。台湾说闽南话,难道大陆也要放弃普通话,推行闽南话吗?撇开这点不谈,就文字论文字,以字促统的想法是对台湾民众文化心理的一种误读。我们不能因为台湾通行的是繁体字,便认定台湾民众反对简化字。事实并非如此。我曾见过台湾一些要人的手迹,包括李登辉在内,他们也用大陆的简化字。台湾有家上海书局,专门销售简化字版图书,生意并没有因为简化字受到影响。我有一位大学同学,他给在台湾的哥哥写信,特意用繁体字,台湾写成臺灣,结果被他哥哥传为笑谈,称他是不知变通的迂老夫子。在台湾民众日益了解、日益亲近简化字的今天,我们却要弃简投繁,其结果只会造成混乱,说不定反而会干扰海峡两岸的统一进程。

⑥在人类文明史上,曾有四大古文字,如今唯有汉字硕果仅存。鲁迅先生曾高度评价汉字的美:形美以感目,音美以感耳,义美以感心。在长期的书写实践中,汉字还形成了独特的书写艺术中国书法。从审美的角度说,每一个汉字都是结构匀称,笔画呼应的,繁有繁的丰姿,简有简的神采。简化字虽然减少了汉字的笔画,但并没有损害汉字的特色,相反,有些字还有削去冗繁留清瘦的美感。说简化字粗糙,我看主要是一个习惯问题,一个心理问题。只要没有先入之见,你自然会发现,黄四娘家花满蹊是美的,竹外桃花三两枝同样也是美的。

⑦拜托,千万别折腾汉字。

10.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2分)第②段文加点的这种主张指的是 2分)

11.第④段中列举语言学家亲历的一件事有什么作用?(3分)

12. 对选文意思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 .本文是一篇驳论文,开篇即树立批驳的靶子,然后逐一进行有理有据的批驳。

B. 第③到第⑤段主要采用的是举例论证的方法,有力证明了讨论汉字繁简问题,是不能忽略其自身的演变规律的这一分论点。

C. 从审美的角度说,每一个汉字都是结构匀称,笔画呼应的,繁有繁的丰姿,简有简的神采。一句中加点的简字是指汉字在结构和笔画上的简洁美,而不是专指简化字。

D.第⑦段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担忧和真诚地劝说,与题目遥相呼应。

参考答案:中小学作文阅读答案网整理

10.千万别折腾汉字2分 繁体字要进课堂,要放弃简化字,恢复繁体字2分

11.(3分)证明推行简化字充满人文关怀,不仅是为了文化的普及,更是对生命的一种尊重的观点,告诉人们不要折腾汉字,增强说服力。12.(3分)B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xiaorob.com/zhuanti/ydlj/77375.html 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千万别折腾汉字10分》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