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栏目

展开全部

收起全部

《古代蒙学教材的因与革》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

阅读理解 时间:2023-05-06 05:02:38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稿

古代蒙学教材的因与革

王海波

  古代蒙学教材的兴替过程,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并不受古代政府管理,在自发的状态下产生了数量较多的教材。周代以来主要有《仓颉》《急就篇》《千字文》《蒙求》《百家姓》《三字经》《龙文鞭影》等,它们构成了蒙学教材发展的主线。二是经典蒙学教材往往被使用数百年乃至上千年,但它们也会被后起教材取代。如汉代《急就篇》逐渐取代《仓颉》,使用至唐代而渐渐衰落;南北朝时《千字文》渐渐兴起,到宋末与《百家姓》《三字经》一起形成一个较为稳固的教材体系,完全取代了《急就篇》,一直沿用到清末。这样的兴替表明新的教材具有更多适合新的教育环境的特性。

  在词汇学习阶段,初步建立起较为系统的知识框架,是蒙学教材一贯坚持的编写理念。古代教育崇尚博学,《中庸》提倡博学之。因此,蒙学教材十分重视在初学阶段就为儿童奠定广博的知识基础。《急就篇》涉及古代部族、自然事物、生活器物、地理、律令等基本知识,是一个极为广博的知识体系。到《千字文》,历史内容逐渐增多,也为后来《蒙求》以历史人物为主体编写教材开创了新的道路。三、百、千的知识结构沿用长久,其实就是蒙学教材博物教育思想的继承与发展的有力证明。  

蒙学教材一直重视道德人格教育。古代教育中的乐教、诗教、儒家经学教育都是以构建学习者思想道德体系为最终目标的。《孝经》及宋代形成的《四书》分别被视为立德之本、入德之门,相对而言比较适合儿童学习,在古代教育实践中被广泛使用。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蒙学教材体现出对道德人格教育的追求,并不断创造出更适合初学者的教育手段。

  蒙学教材的知识体系,渗透着道德人格教育力量。《急就篇》五官部分的律令教育,就是法制教育,可以帮助儿童确立道德和行为规范,此外它还讲述了官员的道德修养要求:廉洁平端抚顺亲,奸邪并塞皆理训,变化迷惑别故新,更卒归诚自诣因。廉洁平端的要求具有普遍性,利于道德人格培养。以律令和官员道德教育儿童,也符合读书人入仕的理想要求。唐代,史学的地位日渐高涨,科举设有史科,以三史考查人才,进士科的诗赋命题大多取于经史,另外弘文馆、崇文馆学生也考经史策十道。以历史人物为内容的《蒙求》应运而生,它在充实儿童知识储备的同时,也具有道德人格教育的作用。以人物故事开展道德人格的教育,有十分古老的思想源头,《易传》中有君子蓄德之法,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此后,以德行教育为唯一宗旨的朱熹的《小学》,其嘉言、善行两章也采用这种教育方法,《纯正蒙求》《龙文鞭影》皆沿用此法,直至清末。

  诗文写作,是古代考查人才的主要方式。诗文技能教育的需求变化直接影响着蒙学教材的生命力。因此,诗文能力的教育需求是推动蒙学教材变革的最为直接的因素。

  汉代学童能讽书九千字以上,乃得为史,登高能赋可以为大夫,大量识字及作赋则成为读书人入仕的必备技能。汉赋主要艺术手法是铺陈相类事物,《急就篇》罗列相类事物词汇,没有描写,类似于铺陈之法,其结尾也是汉赋结尾常见的歌功颂德之句。诵读这样的教材,在识字、积累知识、培养道德人格的同时,也能快速掌握汉赋写作的一些主要技能,这是《急就篇》得以流行的根本原因。

  唐代科举主要考试文体是律诗、律赋。因此,采用切韵,并且四对八句一韵这种便于儿童学习格律及切韵《蒙求》产生并受到普遍欢迎。宋代科举考试中十分重视论。因此,《三字经》主要采用直白的叙述或议论,且在议论方面表现更为突出。

  明代科举废除了诗赋,讲求对仗的八股文成为了科举考试的首要文体。此后,清代科举又恢复了律诗,并置于首场试艺之后。因此,对仗、格律仍然是明清时期儿童必须要掌握的诗文基本技能。元代开始兴起了声律类启蒙教材,明清时期,声律类教材则更加兴盛。《龙文鞭影》用对仗编写句子,按平水韵的平声部编排顺序,在学习典故、陶冶性情的同时,也初步掌握了对仗声律。

  将博物教育、道德人格教育、诗文能力教育,巧妙地融为一体,是古代蒙学教材的成功做法,因此诞生了一批经典教材。在功利教育盛行的状况下,能否满足仕进的需要,则决定着蒙学教材能否被广泛接受。

(选自《光明日报》 有删改)

1.关于古代蒙学教材中道德人格教育的内容和目的,下列分析概括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3分)

A.以经学教育建构学习者的思想道德体系。如《孝经》《四书》分别被视为立德之本、入德之门,在古代教育实践中被广泛使用。

B.以律令教育规范学习者的道德行为。如《急就篇》通过律令教育规范儿童的行为,达到渗透道德人格教育的目的。

C.用历史人物故事进行道德人格教育。如《蒙求》以历史人物为主体编写,它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进行道德教育。

D.用嘉言、善行达成德行教育。如朱熹编写的《小学》以嘉言、善行为内容实现蒙学教育以德行教育为唯一宗旨的目的。

2.关于影响蒙学教材兴替的因素,下列分析与文章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3分)

A.官方依据人才选拔要求进行强力推广。如清代科举恢复了律诗,所以,元代开始兴起的声律类启蒙教材,在明清时期得到推广而兴盛。

B.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根据一个时代的教育环境对蒙学教材做出主动选择,这种选择使用,直接影响着蒙学教材的流行和变革。

C.封建科举时代,读书入仕的理想需求,使功利教育开始盛行,能否为仕进写作而刻意变革,决定蒙学教材能否被广泛接受。

D.人才选拔内容和形式的变化引起受教育者的需求变化。如古代考查人才的主要方式是诗文写作时,诗文技能教育的需求就会推动蒙学教材变革。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代蒙学新教材,具有更多适合新的教育环境的特性。《急就篇》取代《仓颉》,到宋代又被《千字文》《百家姓》《三字经》完全取代,是有力的证明。

B.中国古代蒙学教育十分重视在初学阶段为儿童奠定广博的知识基础,所以蒙学教材的编写一贯坚持在词汇学习阶段就初步建立较为系统的知识框架的编写理念。

C.中国古代蒙学教育以乐教、诗教、儒家经学教育为基本内容,以德行教育为唯一目标,所以,蒙学教材的知识体系渗透着道德人格教育力量。

D.《急就篇》《千字文》《三字经》等能成为一批古代蒙学的经典教材,是因为它们将博物教育、道德人格教育、诗文能力教育巧妙地融为一体。

参考答案:中小学作文阅读答案网整理

1

2

3

D

A

C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xiaorob.com/zhuanti/ydlj/54083.html 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古代蒙学教材的因与革》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