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栏目

展开全部

收起全部

《念想儿》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

阅读理解 时间:2022-10-26 21:14:09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稿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713题(21分)

念想儿

叶稚珊

  整整一个夏天,心都浸在滚滚浊浊的水中。我们能做的,是每天晚上守在电视机前看汛情通报,是捐出一些钱物。 1

  捐过钱,再来找物,应该是件不难的事,家里的橱橱柜柜被不大穿的衣服塞得满满的,薄衫厚袄样样不缺。可拿起来又放下,舍不得出手的正是这些 2

好像还不到中年,从青年时代起就有了恋旧怀旧的情绪。我对什么东西都不做专项收藏,但一枝一叶关乎感情的物品,不论它价值几何,对我都是弥足珍贵的。在我们这个小家里,没有任何物质的东西可以称为遗产。父亲去世时,我们五姊弟每人挑选了一样与父亲有关的东西作纪念。我选择了父亲须臾不离身的钥匙,那上面有他永远的体温。丈夫和女儿,这两个活生生善良的人,是婆家给我的聘礼和遗产。他们的粗手大脚、粗枝大叶,他们的不会察言观色,我行我素,他们的勤奋和多方面的爱好兴趣,以至饮食习惯,无一不像我的婆婆。

我怀着无限感激接受婆婆留给我的一切,包括他们身上的所有毛病。(3

  没有家传的房产、财产,怀旧的情绪就弥漫在衣柜的角角落落。第一次见面时丈夫穿的带补丁的衬衫、结婚时的嫁衣、小婴儿的衣服、女儿的第一身校服和从小带她的陈奶奶亲手缝制的棉衣棉裤这些都永远不会再穿用了,但让它就这样干干净净整整齐齐温温暖暖地陪伴着我们,每次翻检它们都像是浏览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上一代走了,这一代老了,下一代大了。不知到了哪一代,我会听到这样的惊叹:看!我的老外婆结婚时就穿着这样的衣服。生命的延续伴随着织物的绵软和蕴藉。 4

  带着很浓感情色彩的纪念物,北京人叫念想儿,我这两年才知道这种说法:念想,真是贴切极了。(5

  在衣柜中体积最大的是丈夫的念想儿,一套无比厚重的中山装式的棉衣裤,从来没有上过身,簇新簇新的。每次拿出来,他都是这样一句话我妈妈给我做的。怎么也没有舍得捐出去,平展展叠起来又收好。这是妈妈留给他的看的见摸的着的最温暖的念想儿。(6

  婆婆不会针线,这身衣服是1977年初那个很寒冷的冬天的下午,他们母子带上布票、棉花票,乘7路公共汽车到西四、白塔寺,一路买了里子、面子、棉花,在白塔寺十字路口西边的一个成衣店做的。那时没有私人裁缝,这是一个街道开的店。藏蓝色的咔叽布面,大花布的里子,这种中山装式的棉衣现在真是难得见了。 7

  婆婆的腿年轻时就做过手术,又经过文革中在湖北沙洋干校稻田的浸泡,不良于行已有多年,要强的她还常爱硬撑着走。他们去做棉衣,我送到西四北六条的西口,真想和他们一道去,可家里还有刚刚满月的孩子。望着高出母亲大半头的儿子搀扶着母亲的背影,枯枝灰墙的街景中蹒跚的脚步,我的心堵得满满的,眼睛发潮,自幼熟读慈母手中线,这时却分明看到了母亲心中那根长长的线。 8

  以无冕之王闻世的公公婆婆,这时正顶着摘帽右派的桂冠。丈夫从新疆苦苦挣扎挪到了河北固安,却怎么也进不了北京。每月回家一两次探亲,晚归早走,呆不足24小时,母亲不知给儿子吃什么好,不知跟儿子说什么好,忙忙碌碌还没坐稳,儿子又该走了。想想我们真是不懂事,三十大几的儿子还事事要妈操心。 9

  用了多少棉花用了多少布,嫡嫡亲的亲娘给儿子做的棉衣棉裤厚得几乎能站起来。守在娘身边的儿子,有娘的疼爱衣薄也暖和,离家的孩子,走出一步远娘也牵肠挂肚怕受饥寒。乡下的、城里的母子情是一样的。 10

  1977年的那个冬天,丈夫驮着新袄裤回了固安;1979年岁末,天寒地冻,他又捧着新袄裤回到北京,一天也没舍得穿。一纸改正,公公婆婆从此无冕,他们的身心却老得不能再老,无论喜怒,都再也承受不起了。离家十几年的儿子真的回来了,完整彻底地回来了,母亲笑笑得有些不对了,躺下,再也没有起来。 (11)

  念想儿,新里新面新棉花;念想儿,二十年后,还是新里新面新棉花。 (12)

  把念想儿送到此刻最需要的人身边,但愿他看到的不止是新里新面新棉花 13

无实物的念想儿,一样的温暖蕴藉。 14

             1998824长江洪水始退之日

7.文章第(1)段划线句中的浸字表现了作者 的心情。(2分)

8.从文章的内容看,念想儿在文中的确切含义是 。(2分)

9.对文章第(2)段划线句的分析,下列各项中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这些旧的衣物记录着以往生活的点点滴滴,会引发作者温暖的回忆。

B.那些不大穿的衣物有着时代和情感的蕴藉,对作者而言有着特别的意义。

C.作者从小就有恋旧怀旧的情结,家中留下的旧物都让她感到难以割舍。

D.作者希望留下这些旧衣物长久地陪伴自己,是出于情感上的需要。

10.文章第(7)自然段详细叙述做棉袄的过程,目的是 2分)

11.下列各项中对文章的内容和写法上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作者之所以选择钥匙作为纪念,是因为父亲没有给子女留下有价值的遗产。

B.作者怀着无限感激的接收丈夫和女儿身上的一切优缺点,说明她是个包容大度的人。

C.作者看到自己的丈夫和婆婆相互搀扶的背影几乎落泪,是对他们不幸遭遇的悲戚。

D.从表达方式上看,这篇文章在叙事上平实质朴,抒情内敛细腻。

E.从语言风格上看,整篇文章的语言生动自然,与老舍《想北平》一文相近。

F.从行文结构上看,本文是以对念想儿的难以割舍之情作为串联材料的主线。

12.文章结尾的三段运用的是 的修辞手法,表达效果是 。(3分)

13.作者说但愿得到这套棉衣的人看到的不止是新里新面新棉花。她还希望受捐者看到的是 。(2分)

14.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述联想的表现手法在文中的作用。(4分)

参考答案:

二、7.表现了作者关注灾情,心系灾区的心情。(2分)

8.带有很浓感情色彩的纪念物。(2分)

9C2分)

10.表现母亲爱子情深,点出丈夫对这件棉袄无比珍爱的原因。(2分)

11DF4分)

12.反复。凸现新里新面新棉花中凝聚的深情,表现珍视和难以割舍。(3分)

13.看到捐献者对灾区的一片真情厚意。(2分)

14.从内容呈现看:作者把那些旧衣物比作老照片,于是通过联想,将这些图景一一呈现于读者眼前。联想拓展了文章的内容。

从感情的脉络看:作者由一件新里新面新棉花的旧棉袄牵出陈年往事,揭示出念想儿中蕴含的丰富而深厚的情感,使文章的情感内蕴不仅仅停留在关注灾区,心系灾民这个单一的层面。正是因为联想,文中不仅有对亲情的感怀,甚至隐含着对某一段特定历史的控诉和反思。联想丰富了文章的情感。

从主旨的表现看,能成为念想儿的事物,正是因为这些事物能够让人联想起生活中温暖的点点滴滴。联想呼应了文章的主题。(4分)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xiaorob.com/zhuanti/ydlj/5175.html 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念想儿》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