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栏目

展开全部

收起全部

《审美“关系在先”及其自由性》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

阅读理解 时间:2023-03-29 01:05:42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稿

审美关系在先及其自由性

朱立元

审美关系在先的思想,在理论上是有根据的。根据之一是,依照马克思人就是人的世界的存在论命题,人与世界源初是一体的,而不是现成的主体、现成的客体二分的。因此,在逻辑上,审美关系(活动)之外或者之前,不存在任何现成的审美主体,也不存在任何现成的审美客体。如果离开了一定的审美关系(活动),即使是最富于创意的艺术家和最富有经验的鉴赏家,也算不得审美主体;即使是最伟大的艺术作品和最优雅的田园山水,也不是什么审美客体。人能否成为审美主体,世界能否成为审美客体,都取决于审美关系是否生成。审美主客体是在审美关系(活动)的状态中生成和存在的。根据之二是,审美主体是审美关系中的主体,审美客体是审美关系中的客体。审美关系是审美主客体的逻辑确定者。例如我们只能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审美关系和审美状态中,才能把陶渊明确定为审美主体,把南山确定为审美客体。可见,人之所以被称为审美主体,世界之所以被称为审美客体,其根本前提在于二者已经处在审美关系中了。人生在世,人的生存实践,永远是审美关系发生的独一无二的根基。

但是,人并非每时每刻都处在审美状态,世界并非每时每刻都成为审美对象(客体),人与世界的关系并非每时每刻都呈现为审美关系。世间不存在绝对的、无条件的审美关系,只存在特定条件、情境、机缘下当下生成显现的审美关系。根据关系在先的原则,任何从生生不息的生成之流中截取出来的静止的固定的审美关系,都是抽象的、无根的,也不是真正的审美关系;同样,任何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也都是随着审美关系的生成而生成,而不可能是先在的、固定的、现成的。林黛玉听到女子们歌唱《牡丹亭》中的唱词,最初还处于非审美状态,还不是审美主体,因为它并没有成为她的审美对象;之后,才逐步形成了审美关系而不能自已,获得了独特的审美体验。

审美关系是人与世界之间的一种精神性的自由关系。审美主体不追求对象的功利的满足,在外不受他物的束缚,在内不受欲望的限制,完全由自己做主。自由又表现在审美主体始终关注对象的感性意义形象,并且环绕这一感性意义形象而展开自由想象和联想,自由地展开自己的心灵形式。自由还表现在审美是人与世界之间的精神情感交流。

(选自《论审美关系及其生成性》,有删改)

1.下列对于审美关系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审美,关系在先,即审美活动之外或者之前,既没有任何现成的审美主体的存在,也不会有任何现成的审美客体的存在。

B. 人与世界的关系并非呈现为静止的固定的审美状态,而是在特定的条件、情境、机缘当下才会生成显现出一种审美关系。

C.任何审美关系,只存在于当下生成显现的审美关系中。审美关系发生的唯一根基永远是人生活在世上,人的生存的实践。

D. 审美关系生成,人才成为审美主体,世界才成为审美客体,即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只有在审美关系中才能生成和存在。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 人与世界之间的审美关系是精神性自由关系,始终关注对象的感性意义形象,展开自由的想象和联想,在外不会受到他物的束缚。

B.审美关系在先并有自由,任何截取出来的静止的固定的审美关系都抽象无根,不是真正的审美关系。

C.由《牡丹亭》中的几句唱词引发了林黛玉复杂而细微的情感过程,是因为她形成了审美关系并获得了独特的审美体验。

D. 世界并非每时每刻都成为审美对象,世间上任何审美关系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既然离开了一定的审美关系,艺术家和鉴赏家,算不得审美主体,那么其艺术作品和田园山水,也就不会是审美客体。

B.审美主体是审美关系中的主体,审美客体是审美关系中的客体。可见,审美关系是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的逻辑确定者。

C.只有在那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审美关系中,我们才能把陶渊明确定为审美主体,把南山确定为审美客体。

D.任何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不可能是先在的、固定的、现成的。可见,审美关系,也就是审美活动是很难建立和发生的。

【答案】:1.B【解析】理解错误,该项表述中心是人与世界的关系,强调人与世界不一定产生审美关系。

2. A【解析】与原文不符。根据文意,缺少环绕这一感性意义形象这个自由想象和联想的前提。

3. D【解析】根据原文,任何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不可能是先在的、固定的、现成的强调的审美关系生成的条件或前提,和审美活动很难建立和发生没有必然的联系。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xiaorob.com/zhuanti/ydlj/44292.html 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审美“关系在先”及其自由性》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