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栏目

展开全部

收起全部

《唐多令》和《临江仙》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

阅读理解 时间:2022-10-16 16:35:23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稿

【原文】唐多令·柳絮
作者:曹雪芹

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一团团、逐队成球。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
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

【原文】临江仙·柳絮
作者:曹雪芹

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蜂围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
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1)下面对两首词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林词粉堕、香残用柳絮随风飘残,喻指红颜终将老去。借用燕子楼的典故,暗示出女子特有的孤独悲愁。
B.林词叹今生、谁拾谁收既是对柳絮命运的哀怜,也是对自己身世的感叹,其凄凉悲楚之情溢于言表。
C.薛词蜂围蝶阵乱纷纷一句,以蜂蝶纷飞之状,来喻写柳絮的疏狂自得,着一乱字,尤其传神。
D.薛词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表现了柳絮的志趣和追求,为下文的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张本。
E.面对同一团柳絮,因黛玉、宝钗两人身世、性格的不同,各自内心的感受也迥然不同,但都饱含对柳絮的一片怜爱。
(2)两首柳絮词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对此,选其中一首,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C、 E
(2)唐多令:林词以粉堕、香残的柳絮自喻身世),以柳絮的漂泊写自己的命薄(寄人篱下),以柳絮的韶华白头写自己的青春流逝,以柳絮的无所依凭写自己的孤苦伶仃。借柳絮寄寓了对自己不幸身世的深切哀愁。
临江仙:薛词以舞姿优美、舒卷均匀的柳絮自比,柳絮在洁净华美的白玉堂前舞动身姿,高贵优雅;它既不随水而逝,也不沦落芳尘;它要借助风力,青云直上。柳絮身上寄托了宝钗的向往追求,全词洋溢着乐观向上的情绪(把宝钗之志定位于青云直上亦可)。

翻译赏析

《唐多令·柳絮》原文翻译及赏析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一团团、逐对成毬。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
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
注释
⑴“粉堕”二句:粉堕、香残,指柳絮堕枝飘残;粉,指柳絮的花粉。百花洲,《大清一统志》:“百花洲在姑苏山上,姚广孝诗:‘水滟接横塘,花多碍舟路。’”林黛玉是姑苏人,借以自况。燕子楼,典用白居易《燕子楼三首并序》中唐代女子关盼盼居住燕子楼怀念旧情的事。后多用以泛说女子孤独悲愁。又苏轼《永遇乐》词:“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故也用以说女子亡去。
⑵逐对成球:形容柳絮与柳絮碰到时黏在一起。“球”谐音“逑”;逑,配偶。这句是双关语。戚序、程高本“对”作“队”,则只就景物说。从己卯、庚辰本。
⑶缱绻:缠绵,情好而难分。风流,因柳絮随风飘流而用此词,说才华风度。小说中多称黛玉风流灵巧。
⑷谁拾谁收:以柳絮飘落无人收拾自比。戚序、程高本“拾”作“舍”,误。以柳絮说,“舍”它的是柳枝;若作自况看,宝玉亦未曾“舍”弃黛玉。今从己卯、庚辰本。
⑸“嫁与东风”句:亦以柳絮被东风吹落,春天不管,自喻无家可依,青春将逝而没有人同情。用唐人“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与春风不用媒”诗意。
⑹忍淹留:忍心看柳絮漂泊在外,久留不归。

【作品鉴赏】
《唐多令·柳絮》林黛玉从漂游无定的柳絮,联想到自己孤苦无依的身世,预感到薄命的结局
此为曹雪芹《红楼梦》中人物林黛玉所作。《红楼梦》第七十回,说暮春时节,史湘云见到柳絮飞舞,偶成一首《如梦令》,因而提议起社填词,林黛玉因重建桃花诗社而又受耽搁未能举行诗会,就积极响应湘云的建议。两人立即着手筹备,以“柳絮”为题,择取几个小令为词调,请大家以拈阄之法分词调填词。黛玉抽到的词牌是《唐多令》,这次是首先写完的。
如果把《葬花词》看成是她人生悲歌的主体部分,那么,这首《唐多令》就是她人生悲歌的尾声了。因此,李纨等人看了这首诗,都点头感叹:“太作悲了。”
这首词从“粉堕”“香残”“漂泊”“白头”“无人收”描写出柳絮堕枝飘残,被东风吹落、飘泊无根的特点,既抒发红颜(年华)易逝又抒发自己寄人篱下、无人理解的孤独和哀愁。黛玉从飘游无定的柳絮,联想到自己孤苦无依的身世,预感到薄命的结局,把一腔哀惋缠绵的思绪写到词中去。
曾游百花洲的西施,居住燕子楼的关盼盼,都是薄命的女子,似乎是信手拈来,实际是有意自喻。柳絮任东风摆布,正是象征黛玉在命运面前无能为力。环境是这样恶浊,如此冷酷,除了这类悲戚语外,这个可怜的少女还能说出什么更乐观的话呢?
在黛玉所有的诗词中,这首词里的悲剧暗示是最明白可感的,剩下的就只有“冷月葬诗魂”了——那已是她对自己后事的安排了。

《临江仙·柳絮》原文翻译及赏析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蜂围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
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
注释
⑴白玉堂:这里形容柳絮所处高贵。春解舞:说柳花被春风吹散,像翩翩起舞。均匀:指舞姿柔美,缓急有度。
在薛宝钗之前的几人填的词里,多为悲调,所以薛宝钗反其道而行,“偏要把它说好了,才不落套”。因此这第一句就异于众人,把柳絮的零落看成是美丽的舞蹈。不怨东风吹落,却说卷得均匀,也暗示着命运对于每个人的安排都是公平的,既然无法改变,不如乐观对待。这是一种自信,一种勉励。宝钗把别人眼中摧花折柳的“东风”、足以引发愁怅的伤心地“白玉堂”,反过来看成战胜苦难、磨练意志的机缘。故湘云特别赞其云:“好一个‘东风卷得均匀’!这一句就出人之上了。”
⑵“蜂围”二句:意思是成群蜂蝶纷纷追随柳絮;有人以为是以蜂蝶之纷乱比飞絮,亦通。随逝水:落于水中,随波流去,喻虚度年华,以逝水比光阴。委芳尘:落于泥土中,喻处于卑贱的地位。在东风之下,无论蜂团蝶阵都狂乱起来,而柳絮何曾随流水逝去,又何曾委身于花香泥土之中?
这一句是赞颂柳絮的品格,劝人在纷乱的世事面前,不必自暴自弃。一般的词牌分上下阕,上阕为所见,下阕为所思。这几句为全词开了一个乐观的基调,也为下阕的情感抒发埋下伏笔。
⑶“万缕”二句:意谓不管柳絮是否从枝上离去,柳树依旧长条飘拂。喻不因别人对我的亲疏而改变自己固有的姿态。在东风之中,尽管柳絮被吹得零落,但始终都是千丝万缕的形状。因此无论何时何地,无论环境如何变化,始终都要保持自己的个性与品质,而不随波逐流。
此句是言其志坚也。不论盛衰离合,我都不会改变我的出世理想。如脂砚斋所说:“历着炎凉,知著甘苦,虽离别亦能自安,故名曰冷香丸。又以谓香可冷得,天下一切无不可冷者。”
⑷韶华:美好的时光,一般指春光。青云:高天,借嵇康、陶渊明之典,这里是坚决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之意。世人呵,请不要嘲笑我的理想轻薄无根、不切实际;大观园冉冉上升的青春活力,将把我送到一片高旷豁达的境界中去!
正因为宝钗词表达了理想追求者的高瞻远瞩,一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风骨与气节,所以众人方为之“拍案叫绝”,并奉此为尊。

【作品鉴赏】
《临江仙·柳絮》体现出薛宝钗乐观向上、洁身自好、坚持自我的特点
这是《红楼梦》前八十回中最后一首著名的诗词作品。因其最后一句“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宝钗没少受到后世那些“红色红学家”的攻击和谩骂。在后者眼里,这似乎是宝钗“醉心功名富贵”(朱淡文语),甚至“野心勃勃”(李希凡语)的“铁证”。诸如此类的说法,初听起来似乎也言之凿凿,但认真辨析一下,却不能不说是实在缺乏古汉语常识的表现!因为在最初的古诗文中,“青云”、“上青云”不仅指的不是高官显爵、功名富贵这些东西,反而指的是不与权势集团同流合污的隐士情操!比如,以下一些诗文中的用法:
佚名《续逸民志》:“嵇康早有青云之志。”
萧统《〈陶渊明集〉序》:“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焉。其文章不群,辞采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与之京。横素波而傍流,干青云而直上。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加以贞志不休,安道苦节,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财为病,自非大贤笃志,与道污隆,孰能如此乎?”

《临江仙·柳絮》曹雪芹暗指做官要坚持道德理想,称赞不与俗世同流合污的高尚品德

王勃《滕王阁序》:“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李渤《喜弟淑再至为长歌》:“昂昂独负青云志,下看金玉不如泥。”
王国维《人间词话》:“幼安之佳处,在有性情,有境界。即以气象论,亦有‘横素波,干青云’之概。”
显然,面对嵇康之志、陶渊明之诗,古人皆使用了“青云之志”、“干青云而直上”等词汇来形容、来赞美。由此可见,“青云”二字在古诗文里的寓意,与后世的习惯用法正好相反,绝不是指什么“醉心于功名富贵”,不择手段的要当官,而恰恰是指那种不与俗世同流合污的高尚品德!其具体的意思是说,一个人可以做官,但要坚持道德理想,把做官仅仅看成是实现道德理想的手段,否则,宁可不做官,也要独善其身。那么,宝钗《临江仙·柳絮词》中出现的“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其所反映的究竟是上述古人所谓“横素波而傍流,干青云而直上”的高洁品格,还是如李希凡、冯其庸、朱淡文等后世红学家所理解的“功名富贵”之心呢?正确的答案当然是前者,而绝不可能是后者。

《临江仙·柳絮》表现出薛宝钗不愿随着形势的盛衰而改变,有一种超越世俗的崇高理想
关于这一点,我们只要结合书中的上下文来看看,就不难知晓。一是宝钗词中所谓“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这一句该怎么解释?如果按那些持拥林派观点的官方红学家的说法,宝钗是什么一心要夺“宝二奶奶”之位,她正应该随着形势的盛衰消长、人事的离合衍变,而不断地改变自己,以适应环境才对,为何反说是“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其二,“韶华休笑本无根”,这“本无根”又该作何解说?按世俗功利的眼光,薛家“珍珠如土金如铁”,如此豪富,又与其他三家联络有亲,正是根基深厚的表现,如何反谓之“本无根”?难道薛家的势力也如同那柳絮一样“是一件轻薄无根无绊的东西”?其三是当时大观园群芳的表现。书中写明众人在读了宝钗《临江仙·柳絮词》以后的表现乃是:
众人拍案叫绝,都说:“果然翻得好气力,自然是这首为尊。缠绵悲戚,让潇湘妃子,情致妩媚,却是枕霞,小薛与蕉客今日落第,要受罚的。”(第70回)如果宝钗的词作竟然只是表现什么“功名富贵”之类的庸俗不堪的主题,那大观园群芳会为之“拍案叫绝”,且以之为尊吗?难不成包括李纨、黛玉、湘云、探春在内的这些人全是俗眼,分不清好歹么?单是从这三点来看,我们就不难看出,宝钗所说的“送我上青云”,完全是一种超越世俗功利之上的崇高境界。用世俗功利的眼光,那是永远都不能把这首词给解释圆范的。

作者简介

曹雪芹

曹雪芹(约1715-约1763),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作者,籍贯沈阳(一说辽阳),生于南京,约十四岁时迁回北京。曹雪芹出身清代内务府正白旗包衣世家,他是江宁织造曹寅之孙,曹顒之子(一说曹頫之子)。曹雪...

曹雪芹

曹雪芹(约1715-约1763),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作者,籍贯沈阳(一说辽阳),生于南京,约十四岁时迁回北京。曹雪芹出身清代内务府正白旗包衣世家,他是江宁织造曹寅之孙,曹顒之子(一说曹頫之子)。曹雪...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xiaorob.com/zhuanti/ydlj/3779.html 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唐多令》和《临江仙》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