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两段选文,完成问题。
甲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
上①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②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③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④,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注释:①〔上〕皇上,这里指唐太宗,②〔不暇〕顾不上。③〔徭〕古时统治者强制人民承担的无偿劳动。④〔升平〕太平。
1.解释下列短语。
(1)庙堂之高: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微斯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天下之忧: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自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外户不闭: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
(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出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 )
A.甲文表达了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乐观。
B.甲文用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方式点明了全文的主旨。
C.乙文中唐太宗认为防止盗窃的三种办法是扩大内需、减轻赋税、选好官员。
D.乙文中的唐太宗作为国君,他做到了“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4.请结合甲乙两文内容探究它们在主旨表达上的相同点和表达方式上的不同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高高的庙堂;
(2)没有这样的人;
(3)天下人担忧;
(4)从此;
(5)大门不关。
2.(1)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
(2)使老百姓穿的吃的都有富余,那么他们自然就不会去做盗贼了,何必要用严厉的刑法呢!
3.C
4.两文的主旨:身居高位的官员要关心百姓的生活,为百姓分担忧愁。表达方式的不同:甲文主要用抒情和议论这两种表达方式,乙文主要用记叙这种表达方式。
(意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