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栏目

展开全部

收起全部

《村行》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

阅读理解 时间:2024-01-06 13:00:00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稿

【原文】村行
作者: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1)这首诗的体裁是什么?全诗所要表达的主要感情是什么?(3分)
(2)这首诗中颔联对仗工整,其主要内容和艺术手法是什么? (5分)

参考答案
(1)这首诗是七言律诗。(1分)所要表达的主要感情是深藏于内心,随时会被触发的思乡之情。(2分)
(2)描写了初秋傍晚山中静穆的景象(1分),上句的万籁有声,运用了以声写静的反衬手法,(2分)下句的数峰无语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使景物描写分外生动。(2分)


(1)这首诗从首联到尾联,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变化 ? 请联系全诗进行分析。(3分)
(2)这首诗写景有什么特色?请结合全诗作简要的分析。
参考答案
1)作者村行本是野兴长,却触景生情,看到村桥原树却想起了自己的故乡因此而忽惆怅。前后的情感变化,突触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此题中有野兴长忽惆怅、触景生情、思乡之情三个得分点。
(2)视觉、听觉、嗅觉相结合(1分),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衬托、映衬),(1分)拟人的手法(1分),通过对晚籁、山峰、斜阳、落叶、荞麦花的描写,描绘了一幅,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香,格调亮丽、富有诗意的秋日山村晚晴图。(1分)


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5分)
2.诗句的第二联和第三联运用了哪些写景手法,请简要赏析。(5分)
参考答案
1.诗句抒发了作者对自然的喜爱,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自己不得志的惆怅之情(3分)作者骑马穿山间小路而行,领略山野旖旎的风光,但山间美景勾起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景色虽美但是自己却有家难归,仕途多舛,自然产生惆怅之情(2分)
2.①动静结合(或以动衬静)。诗句第二联先写万壑之中的天籁之音,再写无语立斜阳的数峰之静,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突出秋日山野之寂静;②远近结合。诗句的第二联写远景,第三联写近景,既宏大开阔,又细致入微,景色层次分明;③拟人和比喻。数峰无语,将峰峦人格化,突出其静。作者又用胭脂白雪比喻棠梨叶色和荞麦花色,显得绚丽多姿,美不胜收;④各种感官的运用。万壑有声含晚籁听觉,数峰无语立斜阳视觉,荞麦花开白雪香嗅觉,视觉,听觉,嗅觉等的运用,多方位,多角度的描写出山村迷人的景象。(以上每点1分,答出4点方可满分)

四:
(1)此诗第二联写景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4分)
答:①以动衬静。作者以万壑中的秋声来衬托山村的寂静,使得山村显得越发沉寂。②拟人。作者用无语写远处的山峰在斜阳中静静地矗立,饶有韵味。(每一点2分;手法1分,赏析1分。)

(2)从全诗来看,作者的感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请联系全诗进行分析。(4分)
答:作者的感情经历了由悠然到惆怅的变化过程。前三联写作者骑马走在山路上,看到黄菊、山峰、落叶、荞麦花,听到秋声,欣赏到山村的美景,心情悠然自得;当看到原野上酷似家乡的大树时,则勾起了乡愁,再加上仕途受挫,所以心情一下子变得惆怅起来。(感情变化2分,分析2分。)

(3)首尾两联,哪一联是叙事?哪一联是抒情?(2分)
答:[首联叙事,尾联抒情]。
(4)第二联和第三联写景状物各有什么特点?(4分)
答:[第二联:从动与静(或有声与无语)的对比写万壑与数峰的神态;第三联:从色与香的比照中写棠梨和荞麦的神韵。]。

(5)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分析这句诗写景有什么特色。(6分)
答案:①动静结合。又以听觉写动景,以视觉写静景,动静结合,勾勒出秋日山林的特有美丽。②拟人的手法,将无情之景赋予人的灵性,显得形象生动。
(6)分析这首诗颈联是如何写景的?(6分)
答案:①视觉、听觉、嗅觉相结合。②作者选择了棠梨与荞麦这两种具有秋日山村特征的事物来加以描绘,用胭脂和白雪分别比喻棠梨叶落的红色与荞麦花开的白色,把山村原野写得色彩斑斓,可谓有声有色有香。

(7)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是本诗广为传诵的名句,请就其艺术手法作简要赏析。
 
答案:①这两句分别从听觉与视觉方面下笔,前句写傍晚秋声万壑起,是耳闻;后句写数峰默默伫立在夕阳里,是目睹。(手法1分,说明1分)②响静结合,以响衬静。前句写万壑中晚籁,后句说数峰无语,突出了万壑、数峰的静态美。(手法1分,说明1分)③后句无语运用拟人手法,把山峰当作人来写,生动形象,富于情味。(1分)【先说手法再具体分析诗句怎么运用了此种手法,再答感情。如此诗可再答表现了诗人对山村景色的喜爱。
(8)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色?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6分)
答:这首诗描写了诗人信马由缰在山路上看到的秋景。(2分)菊花初黄、万壑有声、数峰无语、秋叶红艳、荞麦花开白又香。(2分)作者触景生情,心生惆怅,感觉眼前之景好像自己的家乡,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先总括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色,再具体说什么景色,通过这些景抒发了什么情】

(9)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这首诗的情感脉络。(5分)
答案:首联写诗人信马由缰,穿行于花径,游历于山间,由此可以看出他闲适自由之心境和十足野兴;中间两联着重写山中景象的幽美、山中环境的静谧,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悠然和对山中景物的热爱;尾联诗人触景生情,看到山村原树有似曾相识之感,内心产生了思乡的惆怅。(只答情感,不分析酌情扣1-2分)

(10)谈谈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两联在写景、抒情方面的表现技巧。(6分)
答案:(1)移情于景。风吹山谷发出声响本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诗人却说有声含晚籁,山峰本不会言语,诗人却说它们被晚籁所感,沉浸在大自然的美妙中缄口不言,看似无理却有深情。(2)拟人手法。山峰是自然物,本不能言语,诗人说它无语,把自然景物人格化。(3)动静结合。山谷的声响和山峰的静谧一动一静写出了山中的和谐美妙。(4)借景抒情。中间两联重在写景,有美妙的晚籁,有悦人眼目的花色,沁人心肺的花香,诗人虽未言明对山中景物的喜爱,但其喜爱之情已然渗透于字里行间之中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1) 概述本诗所描写的景物特点。
答:初秋晚景,盎然生机中透着凄凉,斑斓色彩中蕴含哀伤。
(12) 概述作者通过本诗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答:悠闲中体现失意,有着漂泊异乡的凄苦悲凉。
(13)颔联是历来传诵的名句,请分析这两句为人们赞叹传诵的原因。
答:运用拟人对偶等修辞手法,将无情之景赋予人的灵性,显得形象生动,又以听觉写动景,以视觉写静景,动静结合,上下映衬。


翻译赏析

《村行》原文翻译及赏析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马儿穿行在山路上菊花已微黄,任由马匹自由地行走兴致悠长。
千万的山谷回荡着声响静听夜,看数座山峰在夕阳下默默无语。
棠梨的落叶红得好似胭脂一般,香气扑鼻的荞麦花啊洁白如雪。
是什么让我在吟诗时忽觉惆怅,原来乡村小桥像极了我的家乡!

注释
⑴信马:骑着马随意行走。野兴:指陶醉于山林美景,怡然自得的乐趣。
⑵晚籁:指秋声。籁,大自然的声响。
⑶棠梨:杜梨,又名白梨、白棠。落叶乔木,木质优良,叶含红色。
⑷荞麦:一年生草本植物,秋季开白色小花,果实呈黑红色三棱状。
⑸原树:原野上的树。原,原野。

【作品鉴赏】

《村行 》这首诗以村行为线索,以多彩之笔逼真地描绘了山野迷人的景色

古代文人被贬谪期间,难免情绪抑郁,但却摆脱了案牍之劳形,可以纵情流连于山水胜景之中,而偏远之地,美丽的大自然最能安顿迁客的心灵。商州的自然美景带给王禹偁极大的抚慰,他曾在《听泉》诗里自嘲说:“平生诗句是山水,谪宦方知是胜游”。时间久了,一方山水之美也就渐渐融化在他那颗诗心里,化作人与自然相谐的动人诗篇。这首诗是他与商山的自然风景进行心灵对话的艺术结晶。
开头两句,交代了时、地、人、事。时令是秋季,这是以“菊初黄”间接交待的;地点是山间小路,这是以“山径”直接点明的;人物是作者本人,这是从诗的结句中的“吾”字而得出的结论;事情是作者骑马穿山间小路而行,领略山野旖旎的风光,这是从诗行里透露出来的消息。这两句重在突出作者悠然的神态、浓厚的游兴。
三、四两句分别从听觉与视觉方面下笔。前句写傍晚秋声万壑起,这是耳闻;后句写数峰默默伫立在夕阳里,这是目睹。这里,“有声”与“无语”两种截然不同的境界相映成趣,越发显示出山村傍晚的沉寂。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数峰”句写数峰宁静,不从正面着墨,而从反面出之,读来饶有情趣。这正如钱钟书先生在《宋诗选注》中所说的“山峰本来是不能语而‘无语’的,王禹偁说它们‘无语’或如龚自珍《己亥杂诗》说‘送我摇鞭竟东去,此山不语看中原’,并不违反事实;但是同时也仿佛表示它们原先能语、有语、欲语而此刻忽然‘无语’。这样,‘数峰无语’、‘此山不语’才不是一句不消说得的废话······”

《村行 》以含蓄的诗语真切地抒发了诗人拳拳思乡情

颔联耳闻“有声”与目睹“无语”两种截然不同的境界相映成趣,越发显示出山村傍晚的沉寂,富有情趣。诗人迷恋山间那份宁静,然而暮色已悄然降临,还是且行且回。第三联写山乡的红叶与荞麦花:经霜的棠梨叶随风飘落,红艳似火,在山野间分外耀眼;成片的荞麦花开如雪,阵阵清香扑鼻而来。“胭脂”与“白雪”对举,令红的更艳,白的更纯,给读者带来极唯美的视觉感受。诗人乘兴而游,胜景触目,吟咏成诗,可是吟完诗句,一丝怅惘涌上心头,诗人看见了:前面的小桥流水、原野平林,很是眼熟。似乎重归故里,那份近乡情切的感觉也许仅在刹那间一闪,便恍然回转过来,——此地并非诗人的故乡,诗人心中的那份恼意自不待言说,这次村行的情绪也由悠然转入怅然。满目山川,清晖娱人,宦途失意的异乡人却有家不得归,此情此景,真的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作者在前六句诗里描绘了一幅色彩斑斓、富有诗意的秋日山村晚晴图,较好地体现了宋人“以画入诗”的特点。诗的最后两句由写景转入抒情。前句设问,写诗人在吟诗之后不知为什么忽然感到闷闷不乐;后句作答,写这原来是诗人因蓦然发现村桥原野上的树像他故乡的景物而产生了思乡之情。这样写,就使上文的景物描写有了着落,传神地反映出了作者的心情由悠然至怅然的变化,拓深了诗意。

作者简介

王禹偁

王禹偁(chēng,954年-1001年):北宋白体诗人、散文家、史学家。字元之,济州钜野(今山东省巨野县)人。太平兴国八年进士,历任右拾遗、左司谏、知制诰、翰林学士。敢于直言讽谏,因此屡受贬谪。宋真宗即位,召还,复知制诰。后贬至黄州,故世...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xiaorob.com/zhuanti/ydlj/106499.html 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村行》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