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栏目

展开全部

收起全部

《巴丘书事》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

阅读理解 时间:2023-12-27 21:06:30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稿

【原文】巴丘书事
作者:陈与义

三分书里识巴丘,临老避胡初一游。
晚木声酣洞庭野,晴天影抱岳阳楼。
四年风露侵游子,十月江湖吐乱洲。
未必上流须鲁肃,腐儒空白九分头。

(1) 首句中提到的三分书具体指哪部作品?首联在诗中起什么作用?
(2) 颔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3) 结合全诗的内容,说说诗歌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


参考答案
(1) 《三国志》。点题;交代写作缘起;暗示河山分裂(或中原沦陷的局面);为尾联埋下伏笔。
(2) 颔联运用拟人手法,(写对偶不给分)并且视听结合,形象地写出了秋天的肃杀之景。(或暗示了战云纷乱、动荡不安的时局)
(3) 表达了作者坎坷漂泊的感慨,报国无门(或年老无成)的哀叹,忧国伤时的情怀。


翻译赏析

《巴丘书事》原文翻译及赏析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三分书里识巴丘,临老避胡初一游。
晚木声酣洞庭野,晴天影抱岳阳楼。
四年风露侵游子,十月江湖吐乱洲。
未必上流须鲁肃,腐儒空白九分头。
注释
①陈与义,北宋末年、南宋初年杰出的诗人。
②巴丘:今湖南岳阳,历代兵家战略要地。
③《三国志·鲁肃传》写周瑜至巴丘病重,上书孙权举荐鲁肃以自代。

【作品鉴赏】
《巴丘书事》借物咏事,委婉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忧国之情

这首诗写于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作者避难在巴丘。经历了北宋南宋之交,诗人的作品风格变得沉郁悲壮,有点杜甫诗作的味道。首句交待写作缘起。从三国志中知道巴丘这一地名,年老为避胡人之乱来巴丘做首次游览。为书事打下基础。(因为末句说到鲁肃事)颔联写眼前景。写得气象开阔,秋冬的树木在急风中啸叫,洞庭湖四野茫茫,晴天下日影紧随岳阳楼,使这一带知名的中心景物格外突出。“酣” “抱”二字以动态写静物,上句写秋冬风急天高的声势,下句把景物收 结于岳阳楼之景,听觉与视觉相结合,让人从动乱中感受到一丝安定的希望颈联感慨诗人自己政治上坎坷漂泊的际遇,侵字有深义,下句中写初冬洞庭湖上露出几个大大小小的沙洲,风生水起,潮起潮落之间,沙洲时露时隐,用一吐字,气象非常。着一乱字,使人联想时局。尾联诗人借三国典故,以鲁肃自负,反用“未必” 、 “空白”之意,委婉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忧国之情。

作者简介

陈与义

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汉族,其先祖居京兆(今陕西西安),自曾祖陈希亮迁居洛阳,故为洛阳(今河南洛阳)人。他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同时也工于...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xiaorob.com/zhuanti/ydlj/104832.html 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巴丘书事》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