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栏目

展开全部

收起全部

《出郊》和《郊行》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

阅读理解 时间:2023-12-24 17:00:45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稿

【原文】郊行
作者:王安石

柔桑采尽绿阴稀,芦箔蚕成密茧肥。
聊向村家问风俗:如何勤苦尚凶饥?

【原文】出郊
作者:王安石

川原一片绿交加,深树冥冥不见花。
风日有情无处著,初回光景到桑麻。

1.两首诗歌都写了郊野所见所感,所写景物和抒发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简要说明。(4分)
2.两首诗歌在表达技巧上各有怎样的特点?请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出郊》写初夏农村遍野碧绿,生机勃勃的景色;《郊行》写蚕茧大获丰收的情景。(2分)《出郊》表达对农村丰收在望的喜悦心情;《郊行》表达对劳动人民悲惨遭遇的同情和对剥削者的愤慨。(2分)
2.《出郊》前两句融情于景,广阔的田野,一片碧绿,庄稼长势令人欣喜;后两句采用拟人的手法,暖风丽日也感到没有落脚的地方,它们初次看到丰收在 望的景象,便转而把它们的温暖移到那繁茂的桑麻上来。(2分)《郊行》主要运用对比(反衬)手法,农民的辛苦劳动、丰硕的劳动成果与他们依然像荒年一样凄 苦的生活形成鲜明对比。(2分)

翻译赏析

《郊行》原文翻译及赏析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柔桑采尽绿阴稀,芦箔蚕成密茧肥。聊向村家问风俗:如何勤苦尚凶饥?
注释
⑴柔桑:嫩桑。
⑵芦箔:用芦苇或芦竹编的养蚕工具。
⑶聊:暂且。风俗:这里指年景、收成。
⑷凶饥:凶年饥岁。

【作品鉴赏】

《郊行》全诗通过描写蚕农勤劳辛苦还闹饥荒的现实,暗示苛捐杂税猛于虎,民不聊生
这是一首讽刺诗,讽刺统治者不理民生。诗的大意是:嫩桑叶采光了,树荫也稀了,芒箔上的蚕茧结得又密又肥。(你们养蚕人)这样勤劳辛苦,为什么还闹饥荒呢?暗示苛捐杂税猛于虎,民不聊生。
诗写桑尽茧肥,是蚕农的收获时节,诗人本欲分享蚕农收获的喜悦,于是随便问问农家的生活,结果却让诗人困惑惊异:农人长年勤苦,生活却一贫如洗,如同遭遇荒年饥岁。诗人未写答案,但诗人定如读者般心知肚明,正是统治者的残酷盘剥,使百姓愈劳愈贫,诗就在如闲话家常般的语句中,在只问不答,而答案尽在问中的含蓄技巧下,表现出对农民遭遇的深切同情,对统治者的不满,及作为封建官员的自责。

《出郊》原文翻译及赏析(王安石)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夏日,最适合深树荫中匿。川原於我陌生,不见诗中的绿交加。
却得见深树,泉州难得剩下的深树,无花,却让人狂喜不禁。我於树下借荫,仰头望去,光如裂帛,或者雨水也借著这些缝隙滴落人间吧。见老树,如见长者,更是故人,这样的仰望,我心足满。风日的情便是著在这树上,光景桑麻也在其间,阴随阳变,流转不息,甚幸。
注释
[1]川原:平原,原野。交加:交相掩映。杜甫《春日江村五首》之三:“种竹交加翠,栽桃烂熳红。”
[2]冥冥:昏暗。杜甫《高楠》:“楠树色冥冥,江边一盖青。”
[3]风日:风和日丽。着:着意,着力。
[4]光景:风光景色。
[5]无处着:无处用的意思。
[6]景:同"影"。

【作品鉴赏】
《出郊》描写初夏农村遍野生机勃勃的景色,表达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剥削者的愤慨

写初夏农村遍野碧绿,生机勃勃的景色;表达对劳动人民悲惨遭遇的同情和对剥削者的愤慨。《出郊》前两句融情于景,广阔的田野,一片碧绿,庄稼长势令人欣喜;后两句采用拟人的手法,暖风丽日也感到没有落脚的地方,它们初次看到丰收在 望的景象,便转而把它们的温暖移到那繁茂的桑麻上来。

作者简介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

...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xiaorob.com/zhuanti/ydlj/104249.html 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出郊》和《郊行》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