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栏目

展开全部

收起全部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

阅读理解 时间:2023-12-23 21:00:45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稿

【原文】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
作者: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一:

①下列对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雪晓清笳乱起句突出了边地风光特色,也渲染了战争气氛。
B.想关河中的想是推测、猜想的意思。
C.雁门西,青海际两句,代指宋金对峙的前线地区。
D.漏声断中断,是断断续续的意思。
答:[ D ]

②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铁骑无声望似水句,形象地描绘了军队阵容的整肃与声势的浩大。
B.词的上片写梦境,下片写梦醒后的情境和感想,衔接自然,结构紧凑。
C.清笳乱起和铁骑无声一动一静,以动衬静,手法巧妙。
D.作者通过雪晓、寒灯漏断、月斜等意象,写出了清冷的意境。
答:[ C ]
③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与陆游《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3分)
相同点:词句和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之志和壮志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
不同点: a、词句抒发了对自己不被理解的慨叹,突出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心境。b、诗句着重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却已年老鬓衰的悲愤情怀。

(4)这首词以梦为题,上片和下片叙写的角度和表现的内容有何区别?
上片写梦中所见,表现渴望行军作战,为国收复失地的心情。下片写梦醒所感,抒发壮志难酬的悲愤。
(5)对末三句所蕴涵的丰富的思想感情,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自幼立志而终生不辍 B.年华老去而未能如愿
C.壮志未酬而雄心不已 D.现实无望而心如死灰

6.纵观全诗,分析诗歌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4分)
答:虚实结合。(2分)上片写的是梦境。一开头就渲染了一幅有声有色的关塞风光画面,中间突出一句点明这是梦游所在。下片写梦醒后的感想。一灯荧荧,斜月在窗,漏声滴断,周围一片死寂。冷落的环境,反衬出作者报国雄心的火焰却在熊熊燃烧。(2分)

二:
1.本词记梦,上片扣住 两字(原文)写,下片扣住 两字 (原文)写。(2分)
2.结合全词,简析下片的表现手法和作者表达的情感。(4分)
参考答案
1. 梦游(1分) 睡觉(1分)
2. 下片以寒夜斜月之景衬身老志坚的报国之情,情景相融(回答反衬亦可)(2分),通过寒灯漏声 斜月等景物,渲染了清冷、静寂的环境(1分),衬托出作者心系边塞,立志收复失地,万里封侯,有着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火热情怀(1分)。

翻译赏析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原文翻译及赏析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恍惚雪天的早晨,清亮的角声此起彼落回应。
梦里我不知来到哪里,竟有这边关风情。
骠勇的战马寂寂无声,看着像急流滚滚向前挺进。
呵!不由我联想起那雄关大河的边地情景,
想起金人占领着的雁门,
还有那遥遥的青海边境!
醒来在寒灯晃动的残夜里睁开眼睛,
漏声停,晓月斜映着窗纸天色将明。
万里外封王拜侯我还有自信。
但现在谁能理解我的衷情?
时间虽然无情地摧落了我的双鬓,
但决不会死去我那报国的雄心!

注释
①这首词是孝宗乾道九年(1173)陆游自汉中回成都后所作。师伯浑:师浑甫,字伯浑,四川眉山人。陆游自成都去犍为,识之于眉山。他隐居不仕,陆游说他有才气、能诗文,并为他的《师伯浑文集》作序。
②雪晓:下雪的早晨。笳:古代号角一类的军乐。清笳,清凉的胡笳声。
③无声:古代夜行军,令士卒口中衔枚,故无声。句意是说披着铁甲的骑兵,衔枚无声疾走,望去像一片流水。
④关河:关塞、河防。雁门:即雁门关,在今山西省代县西北雁门山上。青海:即青海湖,在今青海省。青海际,青海湖边。这两处都是古代边防重地。
⑤睡觉:睡醒。
⑥漏:滴漏,古代用铜壶盛水,壶底穿一孔,壶中水以漏渐减,所以计时。漏声断,滴漏声停止,则一夜将尽,天快亮了。
⑦“自许”句:是说自信能在万里之外立功封侯。《后汉书·班超传》记载,班超少有大志,投笔从戎曰:“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安能久事笔砚间乎?”后来在西域建立大功,官至西域都护,封定远侯。这里表示要取法班超。
⑧鬓残:喻衰老。

【作品鉴赏】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以寄好友师伯浑为名,发理想破灭之慨,上片写的是梦境
上片写的是梦境。一开头就渲染了一幅有声有色的边塞风光画面:雪、笳、铁骑等都是特定的北方事物,放在秋声乱起和如水奔泻的动态中写,有力地把读者吸引到作者的词境里来。让读者一下子把联想融于作者的描绘之中。中间突出一句点明这是梦游所在。先说是迷离惝恍的梦,不知道这是什么地方;然后才又进一步引出联想——是在梦中的联想;这样的关河,必然是雁门、青海一带了。这里,是单举两个地方以代表广阔的西北领土。但是,这样苍莽雄伟的关河当时落在谁的手里呢?那就不忍说了。那作者为何有这样的“梦游”呢?只因王师还未北定中原,收复故土。这压着作者的心病,迟迟未能解除。作者深厚的爱国感情,凝聚在短短的九个字中,给人以非恢复河山不可的激励,从而过渡到下片。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下片写梦醒后的感想,表达了词人执著的为国献身精神
下片写梦醒后的感想。首先描写了冷清孤寂的环境:漏尽更残,寒灯一点,西沉斜照的月色映在窗前。这样的环境,既和清笳乱起、铁骑似水的梦境相对照,又和作者从戎报国、封侯万里的雄心相映衬,使得全词增添了抑扬起伏的情致。梦境中军旅戎马生涯逼真,而现实中理想抱负却是一场幻梦。梦境何等的雄拔,现实却是何等的凄凉。梦内梦外的这种反差和错位,令人顿生英雄陌路之慨。虚实对比,形成巨大反差,凸现了词人的失落情怀。“有谁知”三字,照应“寄师伯浑”的题目,婉转地表示了把对方视为知己挚友的意思。篇末直抒感慨,身虽老而雄心仍在,于苍凉悲愤之中更见豪壮之气,从而振起全篇,激扬着高亢的情调。
人老而心不死,自己虽然离开南郑前线回到后方,可是始终不忘要继续参加抗金事业。“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即使是死了,也念念不忘收复故土。如此爱国热情,是多么伟大!梦境和实感,上下片呵成一气,有机地融为一体,使五十七字中的笔调,具有壮阔的境界和教育人们为国献身的思想内涵。

【名家点评】
张一之:理想不能实现是痛苦的。追求执着,而现实无情,只好幻化为梦境,聊慰失落空虚。这首词正是如此。词以历历梦境始,以梦醒感慨终。
夏承焘:陆游的很多诗都充分表现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因为壮志不酬,只得托之梦寐,所以这些作品又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在他的词里,也有这类作品,这首《夜游宫》就是其中之一。
栾睿:作者将梦中与梦醒的所闻所见加以对比,由豪壮跌入凄苦,再转升为亢进,不仅形成了语势的跳跃顿挫,而且更有助于主题的表达。

作者简介

陆游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xiaorob.com/zhuanti/ydlj/104111.html 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