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栏目

展开全部

收起全部

《夜渡江》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

阅读理解 时间:2023-12-23 16:59:57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稿

【原文】夜渡江(一作姚崇诗)
作者:柳中庸

夜渚带浮烟,苍茫晦远天。舟轻不觉动,缆急始知牵。
听笛遥寻岸,闻香暗识莲。唯看去帆影,常恐客心悬。

(1)诗歌颈联是如何表现夜渡的?请简要分析。(2分)
(2)最后一句的悬字是全诗的诗眼。请结合全诗对悬字作简要赏析。(4分)

参考答案
(1)(2分)诗歌颈联从听觉、嗅觉两方面表现夜渡。(1分)诗人在夜色中,凭笛声探寻彼岸的方向,由幽香辨识近岸的莲花。(1分)(意思对即可。)
(2)(4分)①悬是卒章点睛之笔,写出了诗人的客心如帆影悬挂在空中,无法安然。(2分)②悬还有挂念的意思,与前面夜渡情景的描写中所表现的夜渡盼归(盼至)的心情相照应。(2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翻译赏析

《夜渡江(一作姚崇诗)》原文翻译及赏析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夜渚带浮烟,苍茫晦远天。舟轻不觉动,缆急始知牵。
听笛遥寻岸,闻香暗识莲。唯看去帆影,常恐客心悬。

【作品鉴赏】
《夜渡江(一作姚崇诗)》诗人抓住夜色晦暗的特点,写出渡江的感受,表达出夜间渡江的独特心境

这首诗描写夜晚乘船渡江情景,诗人抓住夜色晦暗的特点,写出渡江的感受,虽然没有直接描写江上景色,但由于充分调动了视觉以外的听觉、嗅觉、感觉,使江上风光实际上已经融揉在诗人的感受之中了,艺术构思颇为独特。江中小洲笼罩在一片烟雾之中,天空也呈现一片苍茫晦暗之色,由“浮烟”、“苍茫”、“晦”的渲染,表现出江上夜色的独特之处,视线既不明晰,也不是漆黑一片,以下的描写都是由这种独特的情境所生发。因为天色昏暗,远处景物不辨,失去了参照物,所以船行而人不觉其行,只是看见船边缆绳被拉得笔直,才知道船夫正在背纤而行,可见江水其实甚为湍急。突然听见悠扬的笛声从对岸传来,所以知道离岸不远了,同时又嗅见荷花的香味,所以知道岸边长满了荷花,通过听觉和嗅觉感受渡江的距离,实际上又暗含了牧童夜归与荷塘夜色的景境。夜色虽然晦暗,但江上由于水光映照,却可看见隐约的帆影,而这帆影在黑暗中好象点点悬挂在空中,犹如渡客提心吊胆一般。这样一来,在洲渚浮烟、天色晦暗的特定景境之中,既暗含了江水流急、白帆点点、牧童夜归、荷塘飘香的景色,又表达出夜间渡江的独特心境,可谓情景交融,构思别致。

作者简介

柳中庸

柳中庸(生卒年不详),名淡,中庸是其字,唐代边塞诗人。河东(今山西永济)人,为柳宗元族人。大历年间进士,曾官鸿府户曹,未就。萧颖士以女妻之。与弟中行并有文名。与卢纶、李端为诗友。所选《征人怨》是其流传最广的一首。《全唐诗》存诗仅13首。其诗...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xiaorob.com/zhuanti/ydlj/104074.html 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夜渡江》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