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栏目

展开全部

收起全部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

阅读理解 时间:2023-12-22 09:01:18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稿

【原文】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作者:刘长卿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试题
(1)本诗运用了哪几种表现手法试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4分)
(2)青山万里一孤舟一句内涵丰富,请分析这一句表达出了哪些思想感情。(4分)
(3)试分析人自伤心水自流一句中两个自字的妙处。(4分)
(4)尾句以景作结,写了什么景色?抒发了怎样的感情?(4分)
(5)本诗第二句中的两个自字极富韵味,请结合诗句简析。(3分)
(6)请结合全诗,赏析青山万里一孤舟一句。(5分)
(7)简要描述诗歌第一句所描写的画面内容,并分析其在诗歌中的作用。(5分)
(8)诗歌第四句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表情达意的?请简要赏析。(6分)
(9)诗歌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
(10)青山万里一孤舟一句运用了怎样的手法?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阅读答案
(1)①烘托:以猿啼、客散、暮色等烘托伤心之情。(或渲染:以猿啼、客散、暮色等景色渲染了送别环境的萧条凄清)②反衬:以流水无情衬人之有情,以青山重重衬行舟之孤小。③对比:作者同友人的贬谪之途对比,既点出同病相怜,又流露了对友人的牵挂。(手法2分;联系诗句分析,2分。任答两点,即可得满分。若答情景交融,最多可得2分)
(2)①写尽了裴郎中旅途的孤寂,伴送他远去的只有万里青山,流露出作者对友人路途险远的担忧;②同时也表达出了恋恋不舍的惜别深情。(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3)两个自字表现出诗人有情而流水无情,更衬托出诗人别离时的伤感之情。
(4)末句描绘了在连绵万里的青山间一艘小船独自远去的情景,体现了友人别离后的孤寂,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惜别之情。
(5)两个自字,使各不相干的伤心与水流联系到了一起,以无情水流反衬人之伤心,(2分)以自流之水极写无可奈何的伤心之情。(1分)
(6)以景作结,(1分)青山万里一孤舟与第二句的水自流相照应,而青山万里又紧承上句更远而来,(2分)既写尽了裴郎中旅途的孤寂,伴送他远去的只有万里青山,又表达了诗人恋恋不舍的深情。(2分)
(7)(5分)内容:第一句描写的是江边送别的情景。日落时分,江边送客,被贬的友人已乘舟远行;诗人独立江边,只见茫茫江水,耳畔不时传来猿猴的啼声。(2分)作用:画面呈现出落寞凄凉的气氛,为全诗奠定了悲凉的感情基调。(2分)点题,客散照应题目中的送,表明与友人的分别,同时点明送别的时间和地点。(1分)
(8)(6分)(1)诗歌第四句以景作结,寓情于景(或借景抒情)。(1分)写一孤舟漂泊在万里青山之中,表达友人的孤独处境(2分)
(2)万与一以数量上的巨大反差构成强烈的对比(答反衬亦可)。(1分)万字写出关山重叠、路途遥远(环境险恶,前途渺茫);一字写出远行之人的孤单,表达出作者对友人远谪的担忧以及同病相怜的痛苦之情。(2分)
(3)借代,以孤舟代人,舟的孤单实指人的孤单,(1分)表达出作者对友人远谪的担忧以及同病相怜的痛苦之情。(2分)(以上三点答出两点即可)
(9)诗歌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日暮江边送别的凄清伤感的画面。日落时分,江边送客,被贬的友人已乘舟远行,诗人独立江边,只闻猿猴悲啼,唯见江水茫茫。(3分)表现出诗人送别友人时悲戚又无奈的思想情感。(2分)(共5分,意思对即可。)
(10)以景结情(寓情于景、借景抒情)(2分),描绘了在连绵万里的青山间一只小船独自远去的情景,(2分)既写尽了裴郎中旅途的孤寂,伴送他远去的只有万里青山,又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关切与不舍。(2分)(手法答想象,能够合理解释,也可得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11)对这首诗中句子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D )(3分)
A.第一句写了送别时的环境。
B.第二句写了临别时的心情。
C.第三句写了离别分手的原因。
D.第四甸写了贬谪之地的景物。
(1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3分)
A.以猿啼水自流衬托送别裴郎中时的伤感。
B.用君更远青山万里暗示裴郎中前程远大。
C.表达了因政治上受挫折而被贬遭逐的悲凉心情。
D.写眼前景,道离别情,自然而巧妙,很耐人寻味。

11.D 12.B

二:
1、本诗为送别诗,试述首句写景的作用。(4分)
答案:猿啼以声音来渲染凄清氛围(1分);客散暮江头,暮江头点明时间地点(1分);暮霭沉沉,朋友扬帆远去,营造了清冷凄切的送别环境。(2分)
2.第二句的两个自用得十分传神,请作简要赏析。(2分)
答案:两个自字,使各不相干的伤心与水流联系到了一起,以无情水流反衬(1分)人之有情,以自流之水极写无可奈何的伤别之情(1分)。
3、最后一句在写法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写法:以景结情(1分),寓情于景(1分),;好处:营造意境,含蓄蕴藉(1分)。
青山万里一孤舟用辽阔的万里青山与孤舟的对比写尽了裴郎中旅途的孤寂,表现了作者对友人的恋恋不舍的深情(1分)。

三:
(1)首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作简要赏析。
(2)前人论刘长卿诗体虽不新奇,甚能炼饰(锤炼修饰),试就这首诗对此作简单分析。
【参考答案】
(1)在内容上,交代送客的时间、地点,送客的情状。暮点明时间,江头点明送别地点。客散点明情状,营造了凄清悲凉的氛围。在结构上,照应题目,为下文抒发对友人依依惜别之情和同情作铺垫。
(2)第一句描写氛围,猿啼客散将送别的环境衬托得黯然销魂;第二句以水的无情反衬人的有情,第三句在远前加一更字,着重写出对方的不幸。第四句与第二句水自流相对应。全诗无论哪一句都紧扣江边的景物抒情,将写景和抒情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体现了诗人锤炼语言的深厚功力。


⑴找出诗中点明伤心原因的词语。由伤心可以联想到杜甫《登高》中直抒悲凉之意的哪个句子?(2分)
⑵一、二两句诗中猿啼、水自流表达了同病相怜的深情,请作简要说明。(4分)
⑶最后一句运用了哪两种表现手法?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参考答案
⑴逐臣 万里悲秋常作客
⑵猿啼以声音来渲染凄清氛围,主客双方心境悲凉;(2分)水自流以水的无情反衬人的有情,极写无可奈何的伤别流放之情。
⑶借景抒情、对比。(2分)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万里路上,同情对方更不幸的遭遇。(2分)


翻译赏析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原文翻译及赏析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黄昏时分,猿声凄切,江边送客早已四散。
江水滚滚,一片苍茫,独自更觉伤心悲凉。
同被贬逐漂泊,只是君行更远。
青山万里,我真是挂念你的一叶扁舟。

注释
1.重送:是指因为这以前诗人已写过一首同题的五言律诗。刘、裴曾一起被召回长安又同遭贬谪,同病相怜,发为歌吟,感情真挚动人。
2.裴郎中:不详何人,大致为诗人的朋友。二人同时被贬官。
3.吉州:治所在今江西吉安。
4.暮江:日落时的江边。
5.逐臣:被贬官而同时离开京城的人。指作者与裴郎中同时被贬。
【作品鉴赏】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通过描述与裴郎中同时被贬吉州,在两人分开的途中所见景物,既表达了诗人对友人不舍的深情,又抒发了诗人对世俗的感叹

首句描写氛围。“猿啼”写声音,“客散”写情状,“暮”字点明时间,“江头”交代地点。七个字,没有一笔架空,将送别的环境,点染得“黯然销魂”。猿啼常与悲凄之情相关。《荆州记》载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何况如今听到猿声的,又是处于逆境中的迁客,纵然不浪浪泪下,也难免要怆然动怀了。“客散暮江头”,也都不是纯客观的景物描写。
第二句“人自伤心水自流”,切合规定情景中的地点“江头”,这就越发显出上下两句有水乳交融之妙。此时日暮客散,友人远去,自己还留在江头,更感到一种难堪的孤独,只好独自伤心了,而无情的流水却只管载着离人不停地流去。两个“自”字,使各不相干的“伤心”与“水流”联系到了一起,以无情水流反衬人之“伤心”,以自流之水极写无可奈何的伤心之情。
三四句从“伤心”两字一气贯下,以前两句更推进一步。第三句在“远”字前缀一“更”字,自己被逐已经不幸,而裴郎中被贬谪的地方更远,着重写出对方的不幸,从而使同病相怜之情,依依惜别之意,表现得更为丰富、深刻。末句“青山万里一孤舟”与第二句的“水自流”相照应,而“青山万里”又紧承上句“更远”而来,既写尽了裴郎中旅途的孤寂,伴送他远去的只有万里青山,又表达了诗人恋恋不舍的深情。随着孤帆远影在望中消失,诗人的心何尝没有随着眼前青山的延伸,与被送者一道渐行渐远!从通篇来看,基本上采用了直陈其事的赋体,紧紧扣住江边送别的特定情景来写,使写景与抒情自然而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情挚意深,别有韵味。前人论刘长卿“诗体虽不新奇,甚能炼饰”(高仲武《中兴间气集》)。此诗写得如此清新自然,正见他的“炼饰”功夫。

【名家点评】
《唐诗选》:两“自”字,有情、无情之别,最佳。
《唐诗归折衷》:唐云:又从“远”字中生出。吴敬夫云:最是佳境,点入愁中,却又凄绝。
《大历诗略》:只如说话,始见真情。
《网师园唐诗笺》:同病相怜,情词恺切。

作者简介

刘长卿

刘长卿(约726-约786),字文房,汉族,宣城(今属安徽)人,唐代诗人。后迁居洛阳,河间(今属河北)为其郡望。玄宗天宝年间进士。肃宗至德中官监察御史,后为长洲县尉,因事下狱,贬南巴尉。代宗大历中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又被诬再...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xiaorob.com/zhuanti/ydlj/103847.html 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