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栏目

展开全部

收起全部

《幽居》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

阅读理解 时间:2023-12-06 13:07:34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稿

【原文】幽居
作者:韦应物

贵贱虽异等,出门皆有营。独无外物牵,遂此幽居情。
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青山忽已曙,鸟雀绕舍鸣。
时与道人偶,或随樵者行。自当安蹇劣,谁谓薄世荣。

①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开头两句以人们为生活奔走营谋的世间常态来反衬作者的幽居生活。
B.独无二句细致描绘出诗人幽居的情态,透露出无外物牵绊的喜悦。
C. 诗中借用道人和樵者这样的形象,表达作者自然脱俗的追求。
D.最后两句意在突出作者淳朴守拙的性格特点和看破红尘后的思乡情怀。
E.全诗感触自然,语气平和,格调清新,表现出诗人闲居时的惬意自在。

②韦应物的很多五言古诗受东晋诗人陶渊明的影响较大,一位文学理论家对二人作如下评论:
韦苏州诗,胸中腕中,先有一段真趣,落笔方妙,足见非专以浅淡拟陶者。世人误认陶诗作浅淡,所以亦不知韦诗也。
请结合上面这首《幽居》和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或其他陶诗,说说这段诗论认为陶、韦二人诗并不浅显平淡的理由。(6分)


参考答案
① B、D[B项中细致描绘不确;D项中看破红尘思乡情怀于文无据]
②陶诗、韦诗中皆先有真趣(2分)。《饮酒》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用笔平淡自然,但一个悠然掩抑不住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任选一点,2分); 《幽居》中 青山忽已曙,鸟雀绕舍鸣写眼前景自然朴质,但饱含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任选一点,2分)。这些浅显平淡的笔墨中,饱含了作者独具慧心的情趣意趣,使他们的作品在浅淡中见真趣。



翻译赏析

《幽居》原文翻译及赏析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世人贵贱虽然可分为几等,而出门在外都是有所奔营。
我单单没有那些外物牵累,故而可以遂我闲居的心情。
无声的细雨曾在夜间来过,不知不觉中春草已经萌生。
青山一下子就迎来了曙色,小鸟雀儿盘绕着房舍啼鸣。
我有时会和道人邂逅作伴,有时也随着樵夫边唠边行。
我安分守己因为愚笨拙劣,谁又能说是鄙薄尘世尊荣。
注释
⑴幽居:隐居,不出仕。
⑵异等:不同等级。《韩非子·八经》:“礼施异等,后姬不疑。”
⑶营:谋求。
⑷外物:身外之物。多指利欲功名之类。
⑸遂:称心,如愿。
⑹曙:天刚亮的时候。
⑺偶:相对。
⑻自当:自然应当。蹇(jiǎn)劣:笨拙愚劣的意思。蹇:跛,行动迟缓。劣:一作“拙”。
⑼薄世荣:鄙薄世人对富贵荣华的追求。世荣:世俗的荣华富贵。

【作品鉴赏】
《幽居》描写了一个悠闲宁静的境界,反映了诗人幽居的喜悦,知足保和、怡然自得的心态

韦应物的山水诗“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白居易《与元九书》),形式多用五古。《幽居》就是比较有名的一首。全篇描写了一个悠闲宁静的境界,反映了诗人幽居独处、知足保和的心情。在思想内容上虽没有多少积极意义,但其中有佳句为世人称道,因而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贵贱虽异等,出门皆有营”,开头二句是写诗人对世路人情的看法,意思是说世人无论贵贱高低,总要为生活而出门奔走营谋,尽管身分不同,目的不一,而奔走营生都是一样的。这两句,虽平平写来,多少透露出一点感慨,透露出他对人生道路坎坷不平,人人都要为生存而到处奔走的厌倦之情,但诗人并不是要抒发这种感慨,也不是要描写人生道路的艰难,而是用世人“皆有营”作背景,反衬自己此时幽居的清闲,也就是举世辛劳而我独闲了。所以“独无外物牵,遂此幽居情”,便是以上二句作反衬而来,表现了诗人悠然自得的心情。由于对官场现实的不满,他曾经说过:“日夕思自退,出门望故山。君心倘如此,携手相与还”(《高陵书情寄三原卢少府》),表示了归隐的愿望。如今,他能够辞官归来,实现了无事一身轻的愿望,自然是满怀欣喜。吴乔在《围炉诗话》中说:“景物无自生,惟情所化。情哀则景哀,情乐则景乐。”韦应物此时的心情是愉快的、安闲的,因而在他笔下所描绘出的景物也自然著上轻松愉快、明丽新鲜的色彩。下边六句是以愉悦的笔调对幽居生活作具体描写。
《幽居》全诗以愉快安闲的心情对幽居生活作具体描写,描摹出一幅有声有色的高士隐居图

“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青山忽已曙,鸟雀绕舍鸣。”这四句全用白描手法。“微雨”两句,是人们赞赏的佳句。这里说“微雨”,是对早春细雨的准确描绘;“夜来过”,著一“过”字,便写出了诗人的感受。显然他并没有看到这夜来的春雨,只是从感觉上得来,因而与下句的“不知”关合,写的是感觉和联想。这两句看来描写的是景而实际是写情,写诗人对夜来细微春雨的喜爱和对春草在微雨滋润下成长的欣慰。这里有一派生机盎然的春天气息,也有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愉快情趣。比之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要更含蓄、蕴藉,更丰富新鲜,饶有生意。“青山忽已曙,鸟雀绕舍鸣”,是上文情景的延伸与烘托。这里不独景色秾鲜,也有诗人幽居的宁静和心情的喜悦。真是有声有色,清新酣畅。这四句是诗人对自己幽居生活的一个片断的描绘,他只截取了早春清晨一个短暂时刻的山中景物和自己的感受,然后加以轻轻点染,便呈现出一幅生动的图画,同时诗人幽居的喜悦、知足保和的情趣也在这画面中透露出来。接下去,“时与道人偶,或随樵者行。”“时与”、“或随”,说明有时与道士相邂逅,有时同樵夫相过从,这些事都不是经常的,也就是说,诗人幽居山林,很少与人交游。这样,他的清幽淡漠、平静悠闲则是可想而知了。

《幽居》景物描写轻松愉快、色彩明丽新鲜,笔调愉悦

韦应物实现了脱离官场,幽居山林,享受可爱的清流、茂树、云物的愿望,他感到心安理得,因而“自当安蹇劣,谁谓薄世荣”。这里用了《魏志·王粲传》的典故。《王粲传》中说到徐干,引了裴松之注说:徐干“轻官忽禄,不耽世荣”。韦应物所说的与徐干有所不同,韦应物这二句的意思是:我本就是笨拙愚劣的人,过这种幽居生活自当心安理得,怎么能说我是那种鄙薄世上荣华富贵的高雅之士呢!这两句不单纯是诗人的解嘲,因为诗人并不是完全看破红尘而去归隐,他只是对官场的昏暗有所厌倦,想求得解脱,因而辞官幽居。一旦有机遇,他还是要进入仕途的。所以诗人只说自己的愚拙,不说自己的清高,把自己同真隐士区别开来。这既表示了他对幽居独处、独善其身的满足,又表示了对别人的追求并不鄙弃。
韦应物的诗受陶渊明、谢灵运、王维、孟浩然等前辈诗人的影响很大,前人说:“应物五言古体源出于陶,而化于三谢,故真而不朴,华而不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又说:“一寄穗秾鲜于简淡之中,渊明以来,盖一人而已”(宋濂《宋文宪公集》卷三十七)。这些评价并不十分恰当,但是可以说明韦诗的艺术价值和艺术风格的。

【名家点评】
明代陆时雍:渊明陶然欣畅,应物澹然寂莫,此其胸次可想。(《唐诗镜》)
明代唐汝询:不以幽居骄人,何等浑厚!史称书苏州鲜食寡欲,所居焚香扫地而坐,读此诗其风致可想。(《汇编唐诗十集》)
明代王夫之:苏州诗独立衰乱之中,所短者时伤刻促。此作清,不刻直,不促,必不与韩、柳、元、白、孟诸家共川而浴。中唐以降,作五言者唯此公知耻。(《唐诗评选》)
明代张南邨:天然生意,较“池塘生春草”更佳。(《唐风怀》)
清代陆次云:韦似陶,有奥于陶处。字字和平,此最相近。(《唐诗善鸣集》)
清代徐增:此首诗起四句冒,后双开成章,譬如吠琉璃轮,双轮互旋,不分光影也。(《而庵说唐诗》)
清代沈德潜:中有元化(“微雨”二句下)。每过闾阖门时,诵首二句,为之哑然。(《唐诗别裁》)
清代宋宗元:天籁悠然(“微雨”二句下)。(《网师园唐诗笺》)

作者简介

韦应物

韦应物(737~792),中国唐代诗人。汉族,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散文仅存一篇。因出任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xiaorob.com/zhuanti/ydlj/101769.html 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幽居》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