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栏目

展开全部

收起全部

《杂诗 朔风动秋草》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

阅读理解 时间:2023-12-02 09:00:00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稿

【原文】菩萨蛮·春暮即事
作者:王之翰

梁间双燕呢喃语,想曾知得春归处。问着不应人,芹泥香正匀。
翠阴庭院悄,手摘青梅小。天气恰清和,越衫犹薄罗。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3分)
A.首二句以写秋景起笔,不仅写出了悲凉肃杀的时令特点,也流露出思归意绪。
B.三至六句自述战事不断导致自己与亲人阴阳相隔,强烈控诉了战争的残酷无情。
C.第十句与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使用的手法相似,都是以物类比自身情感。
D.诗歌最后两句的感叹,表达出征夫内心的痛楚、郁结,以及那说不尽的思乡之情。

2.下列诗句与本诗所表达的情感基调不相同的一项是(C)(3分)
A.漫漫秋夜长,烈烈北风凉。辗转不能寐,披衣起彷徨。(曹丕《杂诗》)
B.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孤雁飞南游,过庭长哀吟。(曹植《杂诗》)
C.壮士何慷慨,志欲威八荒。驱车远行役,受命念自忘。(阮籍《咏怀》)
D.凛凛岁云暮,蝼蛄夕鸣悲。凉风率已厉,游子寒无衣。(《古诗十九首》)
3.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8分)

在中国古人的文化生活中,不同的时令往往关联着不同的社会活动。比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中所记,在温暖明媚的春日,①“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 ,咏而归”,人们以这样的方式来表达内心的愉悦和对新一年的祈福;春日游园同样是文人必不可少的活动,陆游曾在《钗头凤》中写下了② “ ,黄縢酒, ”的美好回忆。
当然,同样的时令也可能会引起人们截然不同的感受。比如在王赞的《杂诗》中,征夫眼中的秋景是“朔风动秋草,边马有归心”的冷意;在飘零异乡的女词人李清照眼中,秋天是③“ ,如今有谁堪摘”(《声声慢》)的凄凉;而在当年意气风发的毛泽东眼中,秋日则是④“鹰击长空, ” (《沁园春·长沙》)的生机勃勃:正所谓,景同而情不同。
4.本诗昔往鸧鹒鸣,今来蟋蟀吟两句可追溯到《诗经小雅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但二者又有所区别。请结合诗句,比较它们在表现手法方面的相同之处,以及在内容情感方面的不同之处。(6分)
参考答案
3.(8分)①浴乎沂 风乎舞雩 ②红酥手 满城春色宫墙柳
③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 ④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评分标准:每空1分。句中有错别字、多字、少字,则该句不得分。
4.(6分)
①表现手法方面的相同: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和反衬手法,以今日之景与昔日之景对比表明时间之快变化之大,(1分)以明媚的春景反衬战士远离故乡、奔赴战场的伤感苦楚。(1分)
②内容情感方面的不同:《采薇》这一节诗表现的是战士终于踏上返乡路途的情景,(1分)既有回忆的辛酸苦楚,又有对故乡亲人的期待渴盼;(1分)而王赞《杂诗》中写的是战士苦守边关的心境,(1分)当年离乡的时候春光明媚,黄莺啼啭,如今又到岁暮,蟋蟀悲鸣,自己却依然无法返乡,表达的是战士内心的痛苦与悲哀。(1分)

翻译赏析

《菩萨蛮·春暮即事》原文翻译及赏析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梁间双燕呢喃语,想曾知得春归处。问着不应人,芹泥香正匀。
翠阴庭院悄,手摘青梅小。天气恰清和,越衫犹薄罗。

注释
①芹泥:水边带有芳香气息的湿润泥土。

【作品鉴赏】
《菩萨蛮·春暮即事》描绘了一幅生动活泼、富有生活情趣的暮春画面
上片描绘了一幅生动活泼、富有生活情趣的画面。梁间双燕在窃窃私语,对作者“春归何处”的询问并不理会,而是忙着用芹泥筑巢。 “翠阴”说明树叶茂密,可见春色已老;青梅已长出却还小,说明已是暮春;而“天气清和”,从气温来看也是暮春。

作者简介

王之翰

王之翰(1819~1884),字次屏,号湘筠,清末教育家、书法家,山东潍县(今潍坊市潍城区)人。1814年(道光二十四年)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1821年至1850年)、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等职。史馆10余年,因他学识渊博,熟悉典章制度,后辈...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xiaorob.com/zhuanti/ydlj/100955.html 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杂诗 朔风动秋草》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