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栏目

展开全部

收起全部

《寄陈伯玑金陵》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

阅读理解 时间:2023-11-28 05:06:07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稿

【原文】寄陈伯玑金陵
作者:王士祯

东风作意吹杨柳,绿到芜城第几桥?
欲折一枝寄相忆,隔江残笛雨萧萧。

(一)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试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的前两句。(4分)
(二)本诗运用多种表现手法抒发感情,请选择其中一种进行赏析。(3分)

参考答案
(一)答:东风情意绵绵地吹拂着青青的杨柳,对友人的绵绵情意也寄寓在这东风和杨柳之中,作者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还原诗境2分,表达的情感2分。)
(二)答1、借景抒情。作者描绘东风、杨柳这些代表优美春光的典型景物,正衬出与友人的美好情谊及其给予心灵的慰藉,同时反衬出思念之深切。一江春水,潇潇春雨的景致,也烘托出诗人的怅惘之情及对友人的思念。
2、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作者把自己对于友人的深切思念之情寄寓在东风、杨柳、隐隐笛音、潇潇春雨等景物之中,深沉的情感与清丽而优美的景物融为一体,蕴意绵长,言近旨远。
3、反衬(以乐景写哀情)。和煦的春风情意绵绵地吹拂着青青杨柳,在这柔柔春光中,绿意铺展开来。优美的景致反衬出思念之情的忧伤,而这忧伤中又带着丝丝甜意,这真是甜蜜的忧愁。
4、烘托渲染。东风杨柳等景物渲染出一种美好的氛围,绿满天涯的景象更是烘托出一种旷远的境界。笛音袅袅,春雨潇潇,春水涣涣,江流渺渺,作者对于友人的那种绵绵脉脉的情谊对景物的渲染更加委婉动人。
5、象征。杨柳历来是传统文化中的寄寓情思之物,梅花落之类的笛音也常用来表达相思相忆,杨柳残笛实际是情谊的象征。
6、虚实结合。第一句实写眼前春风吹拂杨柳的情景,第二句由实转虚,想象春风将绿意染上了芜城亭桥之上,从而引发了对友人的无限思念之情;第三句写折柳是实事,写寄怀又是虚情;第四句写隔江吹来的飘渺笛音,又将想象着于实景之上。综其笔法,作者将虚实结合的技巧运用到了极致。这正是少为现代人关注而恰为古诗人娴熟运用的一种写作技巧。7、想象。参见虚实结合。
8、拟人。春风着意,杨柳寄怀,皆为拟人笔法。
9、用典。杨柳、折柳即为用典。

翻译赏析

《寄陈伯玑金陵》原文翻译及赏析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东风作意吹杨柳,绿到芜城第几桥?
欲折一枝寄相忆,隔江残笛雨萧萧。

【作品鉴赏】
《寄陈伯玑金陵》作者通过写景抒情的方式表达了对友人深沉的思念之情

这是一首怀友诗。陈伯玑名允衡,江西建昌人,与作者称得上知音。当初春时节,“东风作意”吹绿了杨柳枝条,王士稹见柳而思人,遂有此作。
此诗感情变化曲折而有层次,怀友之情并不和盘托出,而是蕴含在东风、杨柳、残笛、雨潇潇几个鲜明可感的意象之中。初春了,东风似也解人意,着力有意地催绿了杨柳,提醒人们该是相思的季节了。“绿到芜城第几桥?”以设问句式提出,显得别有情趣:杨柳该是绿到当年话别的桥头了吧?“芜城”即指扬州。诗之所以不写“扬州”而用“芜城”又别有深意。扬州曾有过“白杨早落,塞草前衰。棱棱霜气,簌簌风威”(《芜城赋》)的荒芜景象,而眼前“芜城”绿柳飘拂,碧玉雕成,万象复苏,诗人思友之情亦随草木一同复苏、萌发了。于是就有了“欲折一枝寄相忆”的念头。折杨柳赠别是古来风俗,诗人循此古风,欲折一枝而赠与友人,以寄相忆之情,这是很自然的,未足称奇。但本句的意义承接和构思之所以显得平平,正是为了突出下一句的神来之笔。“隔江残笛雨潇潇”,这是本诗的精华所在,最能体现诗人所标举的“神韵”究竟为何物,最耐人寻味:正当诗人动起相忆之念时,从长江的对岸,也传来了断断续续的笛声。这笛声在此际出现,显得多么发人遐思!或许,这是知心的好友心有灵犀一点通,虽然为大江所阻,但他们心气相通,好友已想到了诗人正在忆念自己,故虽然东风还只绿到芜城,杨柳还未出现于金陵,他也为了回报诗人的相思,吹奏起了清越的长笛。若确是如此,诗人自该是激动万分了,但在末句中,却没有丝毫激动的情绪,只有一片惆怅的烟雾:毕竟这笛声是“残笛”,被潇潇的江天细雨吹打得零散不成乐章了,诗人辨不出那是不是友人惯吹的曲子,也听不分明笛声里有怎样的心曲包含着,他闻笛时的心情,也一如春雨一般迷茫惆怅。这样的结句,使彼我的相思一隐一现,整首诗也显得缥缈空茫,意境高远了。

作者简介

王士祯

王士祯(1634年-1711年),原名王士禛,字子真,一字贻上,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世称王渔洋,谥文简。山东新城(今桓台县)人,常自称济南人。清顺治十四年(1657)进士,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官至刑部尚书,颇有政声。清初杰出诗人、文...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xiaorob.com/zhuanti/ydlj/100197.html 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寄陈伯玑金陵》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