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06-26
-
2025-06-26
-
2025-06-26
-
2025-06-26
-
最新交通调查报告心得体会 交通执勤调查报告心得体会(模板11篇)
2025-06-26
您好,欢迎来到小文档下载网!
更新时间:2025-06-26 23:01:18 发布时间:2025-06-26 23:01:18 作者:文/会员上传 下载docx
2025-06-26
2025-06-26
2025-06-26
2025-06-26
最新交通调查报告心得体会 交通执勤调查报告心得体会(模板11篇)
2025-06-26
总结是对某一特定时间段内的学习和工作生活等表现情况加以回顾和分析的一种书面材料,它能够使头脑更加清醒,目标更加明确,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写总结吧。相信许多人会觉得总结很难写?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总结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3.英国新贵族与资产阶级结盟的根本原因:双方有共同的经济利益。
4.英国首先开始工业革命的主要原因:资本主义发展水平高。
9.美利坚民族形成的根本原因:经济发展与交流。
11.萨拉托加大捷被称为美国独立战争转折点的主要原因:美国国际地位提高并增强信心。
12.法、荷支持美国独立战争的直接原因:打击英国海上霸权。
13.美国独立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美国人民为正义事业而战。
14.美国西进运动过程中促进西部振兴的根本因素:资本和劳动力资源。
15.美国南方种植园主阶级和北方资产阶级进行内战的根本原因:经济利益冲突。
16.美国内战爆发的根本原因:两种阶级制度的尖锐矛盾。
17.美国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爆发的共同原因:资本主义发展受到阻碍。
18.英国议会军和美国北方军队在各自内战初期失利的共同原因:领导者政策有所失误。
19.19世纪晚期,美国垄断组织形成的直接原因: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
20.垄断组织出现的根本原因: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22.法国大革命成为最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的根本原因:人民群众积极参加和推动。
24.雅各宾派专政时期,既是成功的措施,又直接导致失败的原因:革命恐怖政策。
25.雅各宾派专政失败最根本的原因:革命恐怖政策出现失误。
26.法国“雾月政变”成功的主要原因:混乱中的法国需要独裁者稳定秩序。
27.拿破仑对外战争最终失败的根本原因:战争具有侵略性和非正义性。
28.法兰西第一帝国覆亡的根本原因:法国的扩张引起欧洲人民的广泛反抗。
29.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复辟的波旁王朝阻碍资本主义发展。
32.法国1848年二月革命的根本原因:工业资产阶级要求分享统治权。
33.法国1848年革命的根本原因:金融贵族的统治阻碍了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
34.法国“六月起义”的直接原因:资产阶级执行委员会强征工人入伍。
35.决定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的“空想”性的最根本原因: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
36.法兰西第二帝国时期,资本主义制度在法国最终确立的主要原因:工业革命深入进行。
37.英国干涉法国大革命与法国干涉德意志统一的共同原因:争夺欧洲霸权。
38.普法战争中,法国战败的根本原因:政治统治腐败。
39.巴黎公社革命的直接原因:资产阶级军队偷袭蒙马特尔高地。
40.19世纪晚期,形成法帝国主义特征的主要原因:大量资本投在信贷领域。
41.克里木战争爆发的主要原因:俄国扩张与英法的利益发生冲突。
42.克里木战争俄国失败的根源:俄国社会制度的落后与腐朽。
43.1861年俄国改革的根本原因:农奴制已成为俄国发展资本主义的障碍。
44.1861年俄国改革的直接原因:克里木战争失败,暴露了农奴制的腐朽性。
45.19世纪中期,德意志迫切需要统一的原因:分裂现状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矛盾。
46.德意志在19世纪中期要求统一的根本因素:全德分裂阻碍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47.19世纪末的德国有浓厚的军国主义色彩,其直接原因在于:容克阶级掌握了政权。
49.日本明治维新成功但中国戊戌变法却失败了,其根本原因在于:生产关系的变化程度。
50.19世纪中期,引起日本幕府统治危机的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兴起和发展。
51.日本经济垄断组织带有浓厚的封建性,其历史原因在于:实行的资产阶级改革不彻底。
52.俄、日帝国主义都带有封建性,其历史原因之一在于:领导改革的核心原属封建阶级。
55.英、美、法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相似原因:旧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发展。
60.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能够逐步形成世界体系的根本原因:工业革命发展了生产力。
64.19世纪晚期,推动石油开采业发展和石油化工工业产生的直接原因:内燃机的发明。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中,说到知识点,大家是不是都习惯性的重视?知识点也可以通俗的理解为重要的内容。为了帮助大家更高效的学习,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中历史考试必备知识点总结,欢迎阅读与收藏。
明清时期的三大进步思想家
1、黄宗羲的思想主张:
(1)对君主专制制度进行猛烈抨击,尖锐地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2)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
(3)影响:黄宗羲的政治主张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对以后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
(1)主张走出家门,到实践中求真知,力求解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
(2)著述《天下郡国利病书》。这部书记述了山川形势、物产风俗、民生利弊,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3)影响:顾炎武以他崇实致用的学风和锲而不舍的学术实践,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
3、王夫之的唯物思想
(1)思想来源:他继承了以前思想家的唯物思想,并加以发展。
(2)思想主张:王夫之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一切事物都是客观存在的实体;在认识论方面,他认为主观的认识是由客观对象引起的,一切事物通过考察研究都是可以认识的。他还认为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3)影响:王夫之的唯物思想,启示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4、进步思想家思想的`积极意义:
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三位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一、“人是万物的尺度”
1、智者学派产生的背景:
雅典等一些古希腊城邦,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雅典成为希腊政治和文化中心。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有些学者的研究越来越关注“人”本身。
2、 智者学派的思想主张:
(1)以人和人类社会为探索的主题,研究人类,反思人类自己。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组织、风俗习惯和伦理规范等。
(2)强调人的价值。
(3)代表人物及主张:
普罗泰格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否定神的意志是衡量一切的尺度,树立了人的尊严和权威。他的思想概括了智者学派的主要思想,体现了希腊文化人文主义的本质。
二、美德即知识
1、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
(1)倡导“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希望重新建立人们的道德价值观,以挽救衰颓中的城邦制度。
(2)提出“美德即知识”的思想。
(3)提出善是人的内在灵魂,世界上没有人自愿作恶,人之所以作恶是出于无知。
(4)教育对美德同样重要,教育可以使人认识自己灵魂之内已有的美德。
2、影响:苏格拉底对人性本身的研究,是人类精神觉醒的一个重要表现,他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三、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1、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关注的焦点也是人类社会,著有《理想国》一书,他根据智慧品德而不是按照出身,把每个人明确分工,各司其职,主张有正义感和理性的“贤人”统治国家。
2、柏拉图的这种想法尽管有很多错误,但他鼓励人们独立理性思考.为理性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在很多学术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成为古希腊最博学的人。他关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特别强调在整个自然界中,人类是最高级的。
一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及评价
1、原因:
(1)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社会地位较低的士,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他们代表本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利益和要求,提出自己的主张。
(2)政治和经济大变动,导致教育和学术领域也发生变化。社会上形成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这些学者和思想流派,被称为“诸子百家”。
(3)学派之间的互相诘难、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同时,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2、评价: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生平: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晚期鲁国人,是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理论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后人尊称“至圣”。
2、早期儒学:
(1)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他认为仁就是爱人,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要做到待人宽容,“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孔子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2)孟子和荀子是儒家学派的两位重要代表人物。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张实行“仁政”,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在伦理观上,孟子主张“性本善”。
荀子也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著名论断。
(3)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又吸收了一些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三、道家和法家
1、道家:
(1)老子,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他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他指出社会混乱的根源,在于人们的行为违背了自然,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2)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学说。
2、法家:
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是战国末期的韩非子。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绝对的权威来震慑臣民,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法家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成立: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
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启了中华民族发展的新纪元。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结束了几千年封建专制统治的历史。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成为国家的主人。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已经结束,中国从此走上了独立、统一的道路,进入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新中国的成立,是继俄国十月革命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之后世界历史上最重大的事件。
了解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它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这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中国人民革命斗争和建设经验的总结,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法律保证。
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社会主义民主的广泛性。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明确规定,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民族区域自治就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意义:是各民族平等联合,团结、共同建设社会主义的最恰当的的制度,它满足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对实现民族平等,保证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调动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产生深远的影响。五个省级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1947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1965年。
2、新时期的民主法制建设。
了解1982年和1999年我国宪法修订的情况。
1982年宪法:是对建国三十多年来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进一步发展了社会主义民主,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国家领导体制。使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法律化,为依法治国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1999年宪法:九届全国人大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宪法》,使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达到新的高度,成为中国法制建设的里程碑。
3、祖国统一大业。
了解“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具体说,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10亿人口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它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
了解香港、澳门的回归并理解香港回归的意义。
香港回归:1997年7月1日,中国正式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人民解放军进驻香港。
澳门回归: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人民解放军进驻澳门。
香港回归的意义:香港的回归,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香港被侵占的百年耻辱,开创了香港和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标志着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事业作出了新的贡献。香港问题的解决,为澳门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了解《告台湾同胞书》和“九二共识”
《告台湾同胞书》: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发出海峡两岸和平统一的呼吁。
“九二共识”:1992年10月,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重要共识,史称“九二共识”。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1、新中国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
了解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政策)。
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它主要包括:“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3年周恩来在会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意义:标志新中国外交的成熟;是我国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参与国际事务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在国际上造成广泛深远影响,发展成解决国与国之间的基本准则。
了解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的情况。
日内瓦会议(瑞士):1954年,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结果:中国代表团积极推动下,达成《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大大提高新中国国际声誉。
万隆国际会议(印尼):1955年,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作用:周恩来在会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使会议成功,加强中国同亚非各国联系。
20世纪70年代中国在外交方面的重大成就。
了解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971年10月,第26届联大通过提案,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席位;意义:突出说明长期以来美国实行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是中国外交重大胜利。
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
中美关系正常化:1971年,美国乒乓球队访华打开中美人民友好交往大门;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在上海签订《中美联合公报》;1978年12月,发表《中美建交公报》,美国接受了中国提出的中美建交三原则(美国与台湾当局断交、废约、撤军);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中日建交: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建立外交关系。
认识中美、中日关系的改善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促进了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许多国家纷纷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在国际上掀起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从20世纪50年代起,因美国孤立遏制中国而形成的外交僵局终于被打破,中国外交打开了新局面。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重要的外交活动。
了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外交政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根据国际形势的新变化和国内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对外交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丰富和发展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1985年,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的独立自主外交政策具体表现为不结盟政策。
了解中国在联合国中的重大外交活动。
中国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在历届联合国大会和安理会上,中国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谋求重大国际问题和地区热点问题公正、合理的解决,中国作出了积极的努力。中国十分重视联合国在维和领域的工作,并作出了自己的贡献。积极参与联合国和有关多边国际机构关于裁军问题的审议和谈判工作。以中国为代表的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积极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而斗争。
了解中国在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大外交活动。
中国在注重参与联合国的外交活动的同时,还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中国积极参与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活动。中国十分重视发展与东南亚国家联盟的关系。中国与欧盟各国的关系也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中国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以建设和平的周边环境。
30.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将其逐渐推广。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31.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一直为后世沿用。
32.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的形成条件: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33.小农经济的突出特点: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目的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
34.在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时期,小农经济适应了生产力发展,其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在封建社会后期,小农经济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不利于社会的进步。
35.官营手工业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凭借国家权力,征调优秀工匠,使用上等原料,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精美。
36.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
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
唐朝:已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
宋朝时:中国制瓷技术大放异彩,瓷窑遍布全国各地;。
元代:进入彩瓷,青花瓷。
明清时期:瓷器种类丰富,青花瓷、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
37.家庭手工业产品主要用来交纳赋税和家庭消费,剩余的一小部分作为商品出卖。
38.民间手工业经历春秋战国和秦汉的发展后,魏晋南北朝时曾遭受摧残,到隋唐才得以恢复和发展。
39.元朝时,民间棉纺能手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棉纺织品产量增多,改变了丝、麻、棉的纺织品比例。
40.西汉开始,中国丝绸远销亚洲、欧洲,为中国获得“丝国”的誉称。运送丝绸产品的商路被后世称为“丝绸之路”。
41.唐朝起,中国瓷器大量输出国外,远达欧洲、非洲。明清时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瓷器对外的销量更大。
42.西方国家称中国为“瓷器大国”。在中国制瓷工艺的影响下,从17世纪开始,欧洲国家陆续生产瓷器。
43.统治者往往对民营手工业的发展加以限制,阻碍了生产的发展,不利于新技术的研制与发明。
44.代表古代手工业最高水平的官营手工业对工匠的束缚和压迫,使工匠缺乏改进技术的积极性;而私营手工业的小规模经营和世代严守技术秘密,使生产技术难以交流提高。
45.国家的政局。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有利于商品交换的发展,这以秦汉时期、隋唐时期和元明清时期最为典型;反之,国家四分五裂,战乱不止,就会严重影响商品交换的进行,这以魏晋南北朝时期和五代十国时期最为典型。
46.农业发展带来农产品的增加和农民的富裕,手工业的发展带来手工业产品的增加,农产品和手工业品需要交换,这个过程就是由商人通过商业活动完成的。所以说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是商业发展的基础。
47.封建统治者长期以来采取的重农抑商政策以及清朝统治者采取的闭关锁国政策,都严重阻碍了国内商业和对外贸易的发展;而南宋统治者则鼓励海外贸易,促进了南宋时海外贸易的兴盛。
48.在封建社会前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封建地主阶级的形成,巩固了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权基础,增加了封建政府的财政收入。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封建制度起了瓦解作用。
49.古代城镇的发展对政治中心的依附性渐减,趋向生产性和商业性;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逐渐发生变化。
50.两宋时期商业的繁荣,就是建立在从唐代后期起,市坊严格分开的制度被打破,以及不再限制商品交易的时间基础上的。
51.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的极端低下,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
52.井田制瓦解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大量的荒地得到开垦,私田大量增加,私田不向国君缴纳赋税。
53.公元前594年,鲁国首先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纳税。其他诸侯国也相继进行税制改革,这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促使了土地由国有向私有的转化。
54.在春秋时期土地关系变革的基础上,战国时期,在新兴的封建地主阶级的推动下,各诸侯国先后进行了变法活动。
55.商鞅变法规定“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56.土地兼并的实质是大地主与封建国家争夺财源。其影响有:社会矛盾激化,导致农民起义;影响国家财政收入。
57.“重农抑商”的根本原因: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必然产物;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
58.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采用的最基本的经济政策,其核心内容是主张重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严格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59.战国时期商鞅首倡“重农抑商”,提出农业是本业,工商业是末业。
60.自给自足、落后闭塞的自然经济是“闭关锁国”政策推行的根本原因。
61.清政府试图通过“闭关政策”,对内加强自身的统治,对外进行民族“自卫”。这种消极防御手段,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对外侵略的日益迫近和愈加狂暴,曾起到过一定的民族自卫作用。
62.明清时期的闭关政策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国长期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使封建自然经济长期延续,从而助长了封建统治者固步自封、夜郎自大。
63.“重农抑商”政策保障了农业的发展,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封建社会晚期破坏正常的商业经营,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和经济发展,违背历史发展潮流,造成中国的落后。
5.日本垄断组织产生的最大特点:在政府保护下产生。
7.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达到高潮的标志:英吉利共和国的成立。
8.英国资产阶级最终夺取政权的标志:1688年宫廷政变。
9.北美人民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斗争进入高潮的标志:波士顿倾茶事件。
11.南方奴隶主挑起美国南北战争的标志:南方军队炮轰萨姆特要塞。
12.19世纪末美国垄断的标志:大量的托拉斯。
13.美国侵华新阶段的标志:“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
15.标志近代世界体系开始真正形成的两大历史事件:新航路开辟、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6.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确立的标志: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最终形成。
17.衡量一个国家完成工业革命的主要标志:机器制造业已实现了机械化。
19.科学共产主义诞生的标志:《共产党宣言》发表。
20.标志法国资产阶级最后战胜封建势力的事件:1830年七月革命。
三皇五帝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暴收。
汉末三分归入晋,朝称南北阻江流。
隋开天下遭唐灭,五代十国战乱稠。
宋统中州元虏代,明清过后帝王休。
三皇五帝。
伏羲渔畜八卦传,燧人取火去腥膻。
神农辨药播五谷,黄帝分州制井田。
颛顼平定九黎乱,帝喾仁威天下安。
尧置鼓木喜闻过,舜称至孝复称贤。
夏朝。
大禹水平九鼎成,万民归启赖贤明。
太康承父家天下,寒浞行奸覆夏庭。
颠沛少康兴祖祚,昏庸孔甲匿龙精。
桀从妹喜荒淫事,四百四十殿宇倾。
商朝。
汤除桀暴定八方,亳邑为都始立商。
太甲去昏赖伊尹,盘庚改殷效成汤。
武丁梦说得良弼,帝纣伐苏为女郎。
暴虐奢糜纵妲己,亲离众叛自燔亡。
西周。
姬发灭纣都镐京,封赐诸侯四海平。
刑废成康周公力,穆王八骏天下行。
厉防民口终奔彘,真惠共和周复兴。
褒姒幽王烽火戏,犬戎马踏骊山倾。
春秋战国。
平王迁洛启东周,王命不行霸主遒。
齐桓晋文兼秦穆,宋襄楚庄演春秋。
燕韩赵魏秦齐楚,赫赫七强战不休。
秦本附庸渐强大,灭周并六统金瓯。
秦朝。
六国皆灭统华疆,嬴政自骄号始皇。
独揽大权分郡守,统一文字兼度量。
筑城凿墓劳民力,焚书坑儒断史纲。
陈胜揭竿初举义,汉刘楚项破咸阳。
汉朝。
除秦灭楚汉刘邦,帝后无由戮楚梁。
吕雉临朝累诸吕,文景治世灭七王。
武皇拓土民遭敛,王莽更新命被戕。
光武中兴迁洛邑,传及献帝东汉亡。
三国两晋。
东吴西蜀属孙刘,北魏曹丕把汉谋。
司马迁曹成一统,八王乱政五胡蹂。
两都率陷建康继,江左偏安丧北州。
淝水破秦得暂保,宋刘逼禅东晋休。
4、罗斯福新政的实质:通过国家对经济的大规模干预、维护垄断资本主义制度。
5、罗斯福新政在本质上:主要调整了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矛盾。
7、日本提出的“大东亚共荣圈”的实质:建立日本在亚洲太平洋地区的霸权。
8、二战前,英法外交政策的实质:怕引火烧身,牺牲他国以自保。
10、二战后,美国扶蒋打内战的对华政策实质:消灭共产党,变中国为美国的附庸。
11、二战后美国对欧洲和日本经济的援助实质:资本输出。
12、二战后东西方长达半个世纪对峙的实质:两种意识形态的对立、两种政治势力的争夺。
16、欧洲共同体的实质:欧洲联合自强发展起来的经济政治一体化的实体。
17、欧洲共同体、日本同美国斗争的实质:帝国主义国家争夺世界市场。
18、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加强在实质上反映: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南昌起义:时间:1927年8月1日;领导人:周恩来、贺龙;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1927年“八七会议”结束陈独秀右倾错误领导。
1927年毛泽东领导了湘赣边秋收起义,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红军长征的起止时间: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遵义会议:1935年召开,意义: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二、抗日战争。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
1937年卢沟桥事变标志着全国抗日战争开始。面对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威胁,国共两党停止内战,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组织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多次重大战役。
彭德怀指挥的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
日寇在南京屠杀中国军民30多万人。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抗战取得胜利。
抗战胜利原因:(1)日本发动的是侵略的、非正义的法西斯战争;。
(2)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中国实行了全民族抗战(根本原因);。
(3)中共及领导的人民军队起了中流砥柱作用;。
(4)国民党爱国官兵的抗战;。
(5)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配合支持。
1.公元前2025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是夏;我国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起源于夏朝。
2.原始社会后期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
3.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周朝在政治上实行分封制。西周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4.柳宗元的《封建论》说“夏、商、周、汉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文中的“封建”的含义是分封制。
5.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的是宗法制。
6.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度,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重特征。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个最高官职。
7.唐朝时,掌握草拟、审议和行政的职能分别是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
8.宋朝和元朝最高行政机构分别是中书门下省和中书省。
9.元朝时,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的机构是宣政院。为管理边远地区设置宣慰司。
10.明太祖(皇帝)时,中国的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
11.雍正帝时设置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
12.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组织方式是以家庭为单位从事生产劳动。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是形成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
13.牛耕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耕作方式的一次革命。
14.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使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式是垄作法。
15.古代中国手工业的三种主要经营形态分别是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营手工业。
16.明清时期,苏州和杭州是最著名的丝织业中心。
17.“商人”最早出自于商朝。
18.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是柜坊。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北宋发行的“交子”。
19.元代时,泉州被外国旅行家誉为世界第一大港。清代时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只广州一处对外通商。
20.唐朝时,专管对外贸易的机构称为市舶使。宋代时,在边境设置与少数民族贸易场所称为榷场。中国最早的商标是宋代山东济南刘家功夫针。
王安石变法。
一、王安石变法的背景。
1.社会矛盾尖锐。
阶级矛盾:土地兼并、赋税沉重,连年战争、自然灾害-----农民起义。
民族矛盾:宋辽、宋夏战事不断。
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2.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
积弱-----军队战斗力弱。
原因:皇帝集军权、更戍法。
积贫-----国家财政负担沉重入不敷出。
原因:冗兵,冗官,冗费。
3.庆历新政。
中心:整顿吏治。
结果:失败-----触犯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强烈反对(失败原因)。
影响:王安石变法的前奏。
二、王安石变法的内容。
1、富国之法(理财)。
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均输法。
作用:政府的收入增加,积贫的局面有所改变,社会矛盾有所缓和。
2、强兵之法(整军)。
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军器监。
作用:北宋国力增强,积弱局面有所改观。
3、取士之法(教育、用人):
改革科举、整顿太学、惟才用人。
三、王安石变法的作用(评价)。
1性质: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3局限性:农民处境没有根本改变;不能从根本上摆脱统治危机。
四、王安石变法结果。
失败----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失败主要原因)。
兴中会和陆浩东。
兴中会:中国资产阶级的第一个革命团体,由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
陆浩东:为共和革命而牺牲的第一人。
同盟会的成立。
1905,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孙中山为,《民报》为机关刊物,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
章炳麟、邹容、陈天华是的民主革命思想家和宣传家。
同盟会领导和影响下的武装起义。
萍浏醴起义——第一次;黄花岗起义——规模。
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
为了应付严重的国内危机,19清政府实行“新政”。内容有派遣留学生、编练新军、奖励实业。为了遏制革命形势的发展,清政府决定实行“预备立宪”。
武昌起义。
1911.10.10.革命党人熊秉坤、金兆龙率领新军工程营革命士兵起义,武昌起义爆发,史称“辛亥革命”。起义成功后,湖北军政府成立,黎元洪任督都,全国各省起义,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中华民国成立。
1912.1.1.成立,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定都南京。接着成立临时参议院。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以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体的革命政府,但也混入不少立宪派和旧官僚。
8、《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春,孙中山颁布。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它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具有进步意义。
重点知识。
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核心内容。
以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为思想武器,提出了_朝封建统治的革命要求。
辛亥革命的功绩和失败教训。
功绩:(1)是中国近代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2)_清朝封建统治,结束了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3)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自由权利,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4)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殖民统治,为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失败教训: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不愿同帝国主义完全决裂,也不敢发动和依靠广大农民群众彻底摧毁封建势力,实行土地制度的改革。因此,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证明在帝国主义时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不可能走西方的老路。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何以被袁世凯篡夺。
帝国主义帮助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2)袁世凯欺骗革命派;(3)革命政权中立宪派和旧官僚主张妥协退让;(4)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不敢与帝国主义彻底决裂,也不敢发动和依靠农民群众。
1.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不是道教的创始人,道教兴起于汉代。
2.韩非子主张的“法治”不同于现代意义上的“法治”,韩非子维护的是君主最高权威,其实质是严刑峻法下的“人治”。
3.“罢黜百家”不是“禁绝百家”,而是“抑黜百家”,其目的在于确立儒学在官方的正统地位,不许其他学派分沾,而不是禁止诸子百家在社会上流传。
4.汉朝的统治思想并非一直是儒家思想,汉初统治思想为道家思想,推行“无为而治”。
5.“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的儒学是经过董仲舒改造后形成的新儒学,不完全是孔子时代的儒学。
6.董仲舒的新儒学是以儒学为主,同时吸收了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理学也是一种新儒学,它以儒学为主,同时吸收了道教和佛教的一些思想。
7.明末清初的三大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对传统儒学进行批判,但他们仍是传统儒学的继承者,他们的思想反映了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
8.甲骨文是中国目前已知的最早文字,但不是中国最早的文字。
9.中国戏曲艺术成熟的标志为元杂剧的兴起,而不是京剧的兴起。
10.纸是西汉时期发明的,而东汉蔡伦利用树皮、麻头等作原料,改进了造纸术。
11.宋代毕升最早发明的是活字印刷术,而不是印刷术,隋唐之际中国已有雕版印刷术。
12.明清时期我国科技继续发展,此时的中国科技属于传统科技。西方文艺复兴后科技迅速发展,此时的西方科技属于近代科技。
13.近代京剧是中国的国粹艺术,它的形成和发展没有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
14.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但他对西方的了解不是很深入,只是开学习、研究西方之先河。
15.坚持“中体西用”思想的不只是地主阶级洋务派,还有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是从地主阶级洋务派分化而来的,由学“器物”逐步上升到学“制度”阶段。
16.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是反对满洲贵族的统治,新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
i7.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是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青年杂志》从第二卷起改名为《新青年》。
18.康有为借助孔子的权威宣传维新变法思想,新文化运动则打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两者形式不同,本质上都是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文化。
19.在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1920年李大钊在北京组织“马克思学说研究会”,而陈独秀在上海组织“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20.毛泽东思想不等于毛泽东个人的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个人正确的思想属于毛泽东思想这个科学理论范畴。
21.“两弹一星”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而不是指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22.苏格拉底与智者学派在关注人的问题上有相似之处,但他不属于智者学派。
23.文艺复兴在欧洲所起到的思想解放作用,仅仅局限于主流社会和知识分子阶层,而广大群众更多的是通过宗教改革加入到思想解放运动中来。
24.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只是否定牛顿的绝对时空观,并没有否定整个牛顿力学。相对论发展了牛顿力学,打破了传统的绝对时空观。
25.现实主义文学强调真实,具体描写现实生活。现代主义文学集中表现自我,在艺术手法上反传统。
(一)曲折共和历程:
(二)确立共和——-标志:1875年第三共和国宪法。
内容:立法权由参议院和众议院两院行使,参议院由间接选举产生,众议院用普选方式选出(妇女和军人无投票权。);行政权由总统和内阁掌握。总统是国家元首、又是军队的最高统帅,他征得参议院同意后,可解散尚未届满的众议院,其命令需经由他任命的各部部长副署;内阁由总统任命,总统和内阁部长共同向议会负责。
巩固:共和派取得了议会选举的胜利。议会对宪法做了修正和补充,确立了国歌和国庆日,并堵塞了所有君主派的复辟之路。
意义:法国确立了共和制,使法国社会得到稳定发展。
二.德国。
(一)德国的统一1864——1870年在首相俾斯麦的筹划下,普鲁士先后进行了三次王朝战争完成了统一。
(二)帝国的成立:1871年,德意志帝国在法国宣告成立。
(三)宪法的颁布:1871年,颁布了《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帝国实行联邦制和君主立宪制。
(四)宪法的内容略。
(五)对德国近代政体的评价:
1.德意志帝国实际是一个半专制的君主立宪制国家。帝国国会具有民主选举的基础,也提供了现代政党的讲坛,但是帝国国会对帝国政府没有任何监督权,普鲁士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传统在帝国中得以延续。
2.联邦制和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是德国历史上的重大进步,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但是帝国的专横统治,并最终把德国拖进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灾难。
(1)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2)罗盘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促进欧洲国家在海外建立了殖民地。(3)造纸术、印刷术成为新教的工具。总之,中国四大发明传到欧洲后,在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中起了促进作用。
2、新航路开辟的原因、经过和影响。
原因:(1)欧洲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对黄金等贵重金属的大量需求。(2)《马可??波罗行记》引发欧洲人的“寻金热”。(3)奥斯曼帝国控制东西通商道路引发欧洲商业危机。
经过:1497——1522。
(1)1497——14,葡萄牙人达·加马开辟从海洋上直通印度的新航路。
(2)1492年,意大利人哥伦布开辟通往美洲的新航路。
(3)1519——1522年,葡萄牙人麦哲伦完成穿越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回到欧洲的环球航行。
影响:(1)引起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2)打破了各国相对隔绝的状态,为世界市场形成创造了条件。(3)促进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成长。(4)欧洲殖民者对亚非拉三洲进行殖民掠夺,造成了殖民地人民极端贫困和落后的局面。(5)证明了地圆学说的正确。
3、文艺复兴运动首先兴起于意大利的原因。
(1)资本主义萌芽最早出现于意大利。意大利新兴资产阶级为维护自己的经济、政治利益,要求在意识形态上打破教会的神学世界观,改变维护封建制的传统观念。(2)意大利本身的文化遗产和人才结构,也是文艺复兴产生的重要条件。
2、小农经济:
a形成: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c地位: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3、小农经济下的农民:
a优势: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经营规模小为精耕细作作出重要贡献。
b劣势:农民徭役沉重、农民贫困、失去土地、破产流亡。
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自然经济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
(1)18世纪英法之间为争夺欧洲霸权和在印度、北美的殖民地发生战争。结果法国战败,丢失很多在印度和北美的殖民地。
(2)法国大革命和法兰西第一帝国时期,英国多次组织反法同盟,武装干涉法国革命,同拿破仑争夺欧洲霸权,最后英国打败法国。
(3)在1777年北美独立战争取得萨拉托加大捷后,法国援美对英作战。
(4)1814—18参加维也纳会议,通过限制法国,保持欧洲均势等决议,英国还夺得了许多原属法国的海外殖民地。
(5)1853—1856年英法联合同俄国进行克里米亚战争,结果打败俄国。
(6)19世纪末20世纪初,为对付共同敌人德国,维护自身利益,英法组织包括俄国在内的“三国协约”集团。
(7)一战期间,英法联合在西线对德作战,并最后取得战争胜利。
(8)战后在巴黎和会上,法国极力想削弱德国,英国则奉行欧洲“均势”,反对过分削弱德国,英法产生矛盾。
(9)战后初期,英法共同操纵国联,都反对美国插手欧洲事务。二三十年代在德国赔款问题和法国安全问题上,两国意见分歧;30年代面对法西斯侵略扩张,采取绥靖政策。
(10)二战期间,两国共同实施敦刻尔克撤退,加入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共同对敌。
(11)二战后两国共同接受美国马歇尔计划援助,加入北约。现在两国都是欧盟成员国。
高中 历史 知识点 总结 归纳 完整 整版 精选 1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