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栏目

展开全部

收起全部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

教案 时间:2023-06-09 06:00:48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稿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过万重山漫想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1

  【教学目标及重点】

  1.字词:要求做到读音准确,会解释。应掌握的字词有:以敝帚画西施、毫发间、不盈不溢、摧山诉他、端脱、翎毛、隧、单路蓝缕,以启山林。

  2.重点了解本文想象丰富。思路开阔的特色。

  3.体会文中哲理性极强的议论语句,领会文章的主旨,学习知难而进的首创精神。

  【教学设想】

  1、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子,理清课文的总体思路。

  2、采用朗读品味与讨论分析的方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大自然的景象千姿百态,面对神奇的大自然,不同的人,不同的心境,往往有不同的感受。如果你到过三峡,会有什么感受呢?(问学生,并请他说说自己的感受。)

  那么在刘征同志的笔下,展现了三峡怎样的风貌,抒发自己怎样的感受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一起学习这篇课文。

  (本文写于1980年,选自《刘征十年集》)

  二、教学新课

  (一)感情朗读全文,可由教师示范读部分段落,而后请学生朗读,正音。

  (二)分析课文1~久自然段,设计问题:

  1.船出了驻门,作者看到了什么奇景?

  (空间变小,江流变狂,充满神奇的色彩)

  2.一个古怪的念头缘和跳出来?

  (面对奇景,惊叹之余,引起联想,“第一个穿过三峡的是谁”)

  (三)教师引导学生,理清总体思路。

  以学生自读5一18自然段为主,画出文中说明思路展开的句子,教师检查,使自读效果当堂反馈。

  (于是,我的思绪,如同被疾风牵引着、无边无际的延展开去……再想下去……我的思想向着更遥远的空间和时间飞去……我的思路被隆隆的.爆破声打断……)

  1.教师抓住“无边无际的延展开去”这一句,举例描述作者局部的思绪。

  (由“他穿过三峡是在什么时候?到“那个时候,过三峡使用什么交通工具呢?”再想到舆论的阻力,再想象“他站在独木船上,拿起竹篱的时候会想起什么呢?”)

  2.作者并不是凭空想象,而是有很有据,表现在什么地方?

  (以历史知识推导,考诸文献,从(禹贡)到(巴部下峡图),引科学家的考证,借(庄子·逍遥游)“水击三千里,持扶造而上者九万里”来形容自己的思想活动。)

  3.作者想象展翅,神思飞越,如何思古论今,展望未来?

  (由第一个穿过三峡的是谁?追溯到远古,想到许许多多“第一个”,再回归现实,由眼前的葛洲坝工地想到新长征需要无数“第一个”,时间再往未来推移,想到千百年后人们也将崇敬我们的精神。)

  在此基础上,教师小结,行文扣住“”,想象丰富奇幻,思路活泼开阔。

  (四)分析课文第19自然段,这一段以船过三峡为思路的终点,虽然很短,但有问题思考,可反复体味。

  1.作者为什么能感到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曾经感到和未曾感到的喜悦?

  (作者通过自身在事业上的体验,他能想象到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曾经感到的喜悦,而今日穿过三峡的喜悦又是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未曾感到的喜悦,这种喜悦正是他给后人创造的幸福。)

  2.文章以“艰险”到“喜悦”包含着一个什么哲理?

  (闯过艰险的征途就有胜利的喜悦。)

  由此,教师让学生纵观全文,找出哲理性极强的议论语句,加以理解。

  (五)领会文章主旨

  (作者讴歌知难而进的首创精神,期望人们在新长征中,争做无数的第一个。)

  三、布置作文:写一篇读后感。

  题目:首创者的艰险与喜悦——读《》有感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2

  教学目标

  1、理清思路,深人理解文章蕴含的哲理。

  2、体会联想与想象在扩展思路,勾连上下文中所起的作用。

  3、学习知难而上、敢为人先的进取精神,激励学生为征服新三峡而努力学习。

  教学重点

  难点重点: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具学具

  预习要求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学生活动方式、内容旁注

  一、导人新课

  长江三峡是我国著名的风景胜地;古往今来,以其雄伟壮丽的景色不知迷倒了多少文人墨客。而面对这奇观奇景,又有哪一个热血男儿能无动于衷呢?李白曾借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来表达遇赦东归的欣喜欢快之情;毛爷爷曾以神女(神女峰)应无恙,当惊世界殊这样生动的笔法赞美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现代作家刘白羽更用这一天,我像在一支雄伟而瑰丽的交响乐中飞翔这一通俗浅白的语言形容自己强烈而神奇的感受。是啊,美丽的景色总是让入神采飞扬、神思飞越,这就是千百年来人们喜爱三峡的原因,美景的美丽所在。那么,本文的作者刘征,面对三峡,又有什么感受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过万重山漫想》。

  二、解题

  题目中的漫想即随意、不受约束地畅想,由此可知,《过万重山漫想》,是写作者经过万重山时飞越的神思、联翩的浮想。过万重山就是所有思绪的触发点,作者是有感于万重山的壮美景色而任思想穿行于历史、今天、未来。

  三、文体特点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学习散文一定要体会它形散神聚的特点。形散是指内容涉及面广、取材自由、表现形式灵活;神聚指文章的中心思想明确集中,行文中它既放得开又收得拢。阅读本文要体会各种材料之中蕴含的思想红线是什么,尽快把握文意。

  四、提出问题:假如你就站在甲板上,面对如此壮观景象,你会想到什么呢?

  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⑵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⑶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⑷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⑸千古兴亡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⑹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⑺面对汹涌的湍急的江流,航道的开辟者是谁?第一个穿越三峡的人是谁?

  五、第一遍读课文,思考问题

  1.挑出生字生词,并结合书中注释理解语句,此外的字词划出,课后查阅字典自己解决。

  2.筛选有助于理解文章中心的语句或段落,达到快速理解文意。

  提示:1.正音的字:怯(qiè)弱上溯(sù)凭舷(xián)眺望啃噬(shì)脊(jǐ)梁泯(mǐn)灭

  3.在记叙文或散文中,筛选抒情或议论的语句,是快速把握文意的一种方法。本文所用材料很多,漫想翩翩,是形散的典型例子,而表明中心的语句又较明显,以此为突破口,先把握文意,再循序渐进,就可理清思路。

  全文一共18段,较鲜明表达主题的有第11、12、14段,在这里出现了第一个和三峡的象征义,结合全文全段,不难理解第一个是指在未知领域,敢为人先,不怕困难和失败的人,三峡是象征了等待人们去征服、去开拓的未知的领域,文章赞颂第一个向三峡进军的人,就是赞颂知难而上、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这样,通过这种方法,就大体上把握了文意。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xiaorob.com/fanwen/jiaoan/64996.html 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

手机扫码分享

Top